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19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6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88篇
社会学   30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正>好男人越来越少,好女人不做情人做什么在城市中,很多白领女性都已经成为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三高”人士,而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思维里,丈夫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又不能低于妻子,因此这些优秀的女人很难在同年龄段找到与她们地位相当的好男人。  相似文献   
22.
“公众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这一概念近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知识分子”一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俄国。表面看来,公众知识分子似乎与印度教、佛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统以及希腊传统没有任何的渊源关系。印度教徒追求的是将真我与梵天统一,  相似文献   
23.
诚信是人类的基础性规范,是每个公民所必须奉行的基本准则或最低准则。人类数千年文明史表明,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人际交往、待人处事和价值判断中,对诚信的认同是空前一致的。因为这是维系人类社会生活秩序的最基本的保障,也是人际交往的最一般要求或基础性要求,它展现了底线道德所需要的广度。  相似文献   
24.
孟子道德修养观的内容十分丰富.他倡导了一整套促进社会和睦的道德观念,并觉察到只有每个入都加强自身修养,这些促进社会和睦的道德观念才能取得成效.他还进一步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个人道德修养方法.作为个人同时也是社会的入,个人所处的环境对其道德修养起很大的影响作用.孟子主张全社会都要营造促进个人道德修养的外部环境.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 ,身处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中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同时也给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冲击。那么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质 ,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途径和方法又是什么 ?本文拟就以上问题做一些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6.
价值观念系统可大致分为核心价值观与外围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其精神内核.核心价值观有理想性、抽象性、终极性等基本属性.现代民族核心价值观建设,对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回归价值理性、构建社会和谐,以及促进民族国家的“和平崛起”与“和平统一”,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民族核心价值观建设,应遵循民族性、国际性和时代性原则,处理好它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中国近代革命实践以及世界其他民族主流价值观念的关系.  相似文献   
27.
道德情感是促进道德认知、形成道德观念、产生道德动机、完成道德行为、磨练道德意志的“催化剂”。那么。在班级组织与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我们将采取怎样的策略去激发、唤醒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呢?  相似文献   
28.
由于体育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机会平等、竞争与协作互为统一等特点。加上青少年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具有高度的社会性.使体育活动成为培养、规范青少年道德现念、行为的积极诱因和有效手段,青少年的道德观念、行为也由此从他律过渡到自律。  相似文献   
29.
李萍 《唐都学刊》2005,21(4):40-48
为了进一步了解西方观念对普通中国公众的影响程度,在最近进行的问卷调查中设置了相关提问。通过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的数据分析,不难发现,与行为相关的观念如提前消费观念、婚前财产公证、平等的朋友关系等易于并且已经被多数人所接受;而与价值相关的观念如个人本位意识、宽恕精神等不易被人们所认同。这表明,西方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仍停留在外在的行为方面,价值观念方面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30.
说"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观念 ,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汉以孝治天下” ,在家国同构一体的封建社会中实际是移孝作忠。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一大特色。“孝”的内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但其基本内涵仍不外“养”和“敬”二字。这应是传统的“孝”中属于精华的内容。在传统的“孝”中也掺杂有不少的封建性糟粕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愚孝 ,也是“孝”的畸形发展。“孝”在中国有几千年的传统 ,我们对它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封建遗孽而加以全盘否定。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 ,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结合现实 ,既要大力发扬其中养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又要强化法律对不孝的制约。这对于增强现代家庭凝聚力 ,促进社会和国家的稳定 ;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