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1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23篇
丛书文集   154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252篇
社会学   2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李响 《东西南北》2011,(15):64-65
在中共党史上,对陈独秀的定位历经了几次剧烈变迁,他曾经是"五四"运动总司令、中共中央总书记,但1949年官方文献对陈独秀的评价是:机会主义的二次革命论、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托陈取消派、反共产国际、反党、反革命、汉奸、叛徒。改革开放30年来,这9顶沉重的大帽子逐一被摘去,只剩"右倾机会主义"。有学者认为,这顶帽子也应该摘掉,因为陈独秀所犯的种种错误,很大程度上是共产国际错误指挥造成的,  相似文献   
92.
《新青年》栏目设置具有互动性,2卷1号《通告》新辟"读者论坛",是"通信"的延伸,以给"读者"足够的"言论空间"。《新青年》发动批孔和文学革命之后的第3卷,该栏目成为具有独立性和影响力的栏目,进入"言说"最为活跃的时期。对文学革命和批孔的不同意见文章均有发表,刊发对孔子"纲常之说"形成追根朔源的《我之孔道观》,使常乃惠成为《新青年》重点作者。《新青年》4卷"言论方式"发生变化,"读者论坛"仍然起到特殊作用,《文学革新申义》的发表不仅推出了傅斯年,对认识胡适倡导的文学变革也具有特殊意义。6卷"读者论坛"有所振作,6卷4号为这一栏目画了一个漂亮的"句号"。  相似文献   
93.
写生是对20世纪中国画发展有着深刻影响的一个概念,但在中国画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其自身内涵及映射的复杂价值观念却不断发生变化。而写生内涵的变化又对20世纪中国画写实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写生说法早在宋代画论中就已出现,而人们对它的普遍认识,大致是在本世纪初。在晚清以来民族  相似文献   
94.
为了全面、宏观地评价陈独秀早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深入分析了陈独秀早期的教育思想及实践。分析认为,陈独秀早期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主要包括提倡新教育、西学教育和素质教育、国语教育和工人教育、情感教育和道德德育,在北大文科的改革与广东教育改革。分析表明,陈独秀早期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对当前认识教育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教育目标、教育体制改革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5.
《新青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研究成果颇丰。但是,杂志中陈独秀的美学思想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陈独秀从批判传统的审美思想入手,高举新文化的革命大旗,提倡写实主义、个人价值、精神自由的文学审美思想。这些美学观念在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96.
本文只介绍陈独秀于1924年7月和9月写给共产国际驻华代表维经斯基的两封信。这两封信对研究第一次国共合作、陈狈秀这个时期的思想以及大革命失败陈独秀应负的责任都具有重要意义。一、两封信的主要内容第一封信是陈独秀干1924年7月13日在.L海写给在莫斯科的维经斯基的“秘密’信件。维经斯基接替马林任共产国际驻华代表,他回国前在北京曾给陈独秀写过信,回国后又从莫斯科发来电报。陈独秀在收到信和电报之后写给维经斯基一封500多字的短信。第二封信是陈独秀在尚未收到维经斯基的回信再次于同年9月7日写的仍是一封“秘密”信件。这封信…  相似文献   
97.
在1920—1927年间,陈独秀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问题作出了艰辛的探索。随着其自身世界观的转变及政治斗争实践的发展,陈独秀的社会经济思想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1920年1月至1922年7月,直接提出用社会主义生产方法来发展经济;1922年8月至1923年2月,初步形成其社会经济思想的架构;1923年5月至1927年7月,最终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经济思想:中国经济的发展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并且要分两步走   相似文献   
98.
99.
100.
在中国文化近百年的发展史上,陈独秀、毛泽东、习近平三人基于各自的时代背景和中国具体国情,以及对文化特性和规律的不同理解,对不同民族文化有无优劣之分的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探讨。陈独秀以文化的时代性否定文化的民族性;毛泽东主张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习近平倡导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考察三者的中外文化观,不仅有助于把握他们各自文化理论的核心要义,更有助于洞悉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