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4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21篇
管理学   268篇
劳动科学   24篇
民族学   432篇
人才学   261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750篇
理论方法论   244篇
综合类   2815篇
社会学   914篇
统计学   15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65篇
  2015年   228篇
  2014年   402篇
  2013年   407篇
  2012年   435篇
  2011年   417篇
  2010年   445篇
  2009年   444篇
  2008年   501篇
  2007年   304篇
  2006年   256篇
  2005年   230篇
  2004年   201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26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61.
蒙古族在元帝国时期创造了蒙古族音乐的辉煌,究其原因有三大方面:元朝在统一过程中对其他民族音乐精华的吸纳;蒙古统治者重视音乐的发展并设立专门机构来掌控音乐;元朝的对外经贸交流,使蒙古族音乐得以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62.
音乐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论述了音乐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加强我校的音乐选修课教育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3.
64.
浅析钢琴曲《二泉映月》的音乐及演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琴曲《二泉映月》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储望华先生根据阿炳的同名二胡曲改编创作的一首中国钢琴作品。该曲在原作基础上,在曲式结构、音乐色彩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大胆尝试,利用钢琴表现力丰富的特点,深刻展示出了原作丰富的内涵,音乐形象鲜明、生动。本文通过阐述作品的创作背景,分析作品的音乐结构,并对其演奏作分析研究,旨在探索作品中由民族钢琴音乐所表现出的那种民族特色和极强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65.
汉语双声叠韵与英语Alliteration和Assonance有着异同互见的音韵特点。它们以各自特有的韵律为语言增添了音乐美。译者可以用对应,增补,转换和省略等方法再现这种修辞的音乐美,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66.
元明时期,古琴音乐中被人指责为“亡国之音”“衰世之音” 的“浙操”和“江操”,主要是南宋遗民创作和演绎的琴曲。其琴谱和音乐风格与北宋以来的“浙操”和“江操”并不完全相同。南宋时期,在浙江、江西等地,本就有以琴与诗之同好结成的文人群体,入元后,不少人成为遗民的重要代表。其中擅琴的汪元量、毛敏仲、徐天民等,除以诗歌创作表达遗民的失落心态和精神取向外,还将此情怀诉诸琴曲。在此背景下,大量古琴曲被作了新的演绎和再创作。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假借潇湘文学意象,抒发独具遗民心结的惓惓之情,隐逸、避世、孤独、寄情山水则是其中的主题,因而出现了《潇湘水云》《泛沧浪》《飞鸣吟》《秋鸿》《泽畔吟》等琴曲。这一过程持续至明初。明初编订的《神奇秘谱》等琴谱,可谓是对这一过程的总结性成果,奠定了后世对于若干琴曲的解读基调。明代以后,随着士人对宋文化的推崇,以及浙江、江西等南方社会文化的发达,遗民琴曲则被广泛传播,并对此后中国音乐文化史的书写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7.
“士”是我国古代对知识阶层的称呼,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魏晋时期起,音乐已逐步成为士人所必备的个人修养,成为评击社会、培养意志和精神自慰的重要手段,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琴赋》,阮籍的《乐论》为我国古代音乐美学的杰出作品。然而,没有政治、经济上的实力,“士人”是不会获得音乐的真正自由的。嵇康、阮籍的结局便是例证。  相似文献   
68.
69.
世界创意之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0.
非常规突发事件通常会对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产生巨大冲击与破坏,导致具有显著地域特征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危机后的长期保护与传承面临严峻挑战。羌族音乐是羌族特有的文化符号,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遗产,汶川大地震对羌族人口聚居区域的破坏也给羌族音乐这一文化形式带来了重创。在震后羌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上,"文化游牧""感情漂移"和"文化夷平"是当下所面临的主要难题。在当前的时代环境下,对以羌族音乐为例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一方面需要学界的积极引导和激励,让广大羌族民众产生自我文化认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进行文化保护;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发展民族经济,处理好新媒体时代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其在传承保护民族文化中的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