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7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57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329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福建省理论进基层示范点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涌现出一些典型,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坚持贴进大众与提升认同的统一、凸显特色与思想引导的统一、倾听民声与价值引领的统一、理论宣传与决策咨询的统一、基层实践与高校智力支持的统一,这"五个统一"是新形势下完善理论进基层示范点运行机制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不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2.
因为文献传承的不一致与家法的分立,汉代经学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对同一部经典的不同解读。故而官方政权和学术领域,都有了统一异义的需求。许慎、郑玄两位大家又对五经异义展开论辩,并形成了《五经异义》、《驳许慎五经异义》两部文献。此外郑玄又有关于六经大义的综合性立论著作《六艺论》。这三部书是东汉时期五经总义类著作的重要文献,对了解这一种重要的经学著作的体例和东汉经学由专经向贯通的发展趋向,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3.
通过对《海经》中所载“群帝”或“众帝”的名称及其谱系的分析,认为黄帝、帝喾、帝俊、帝舜实为一人,乃是上帝;帝鸿即帝尧亦即太皞、昌意;少暤即帝挚,亦即《海经》中的戏,他应该是帝尧之弟继帝尧为帝者,《世本》《史记》中说他是帝尧之兄的说法不可靠;韩流为《竹书》中的帝乾荒,曾继帝挚为帝;帝丹朱即驩兜、驩头、讙头、讙朱,是帝颛项之子而继颛顼为帝者.帝尧、帝挚、帝韩流、帝颛顼、帝丹朱是唐虞时代的五位帝王,一代为兄终弟及,其余为父传子,先秦所谓的五帝时代、唐虞时代是相同的概念.“五帝”传说是真正的古老史传,并非战国时人的杜撰,也可以证明战国时代儒、墨所谓“尧舜禅让”的说法根本是子虚乌有.  相似文献   
74.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包含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及以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平台)为依托、以人才培养运作体系为工艺的基本培养方式。依照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模仿工厂产品生产方式,探索出“九位一体”、“五程运作”的目标规格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5.
张春燕 《理论界》2013,(10):120-123
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两大封建王朝,即唐和宋的转折和过渡时期.研究这一时期的审美文化,对于辨析唐、宋两代审美风格的差异缘由,以及中国美学史的补充和完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该时期创作的文学文本《花间集》为中心,探讨了这一历史阶段士人阶层在审美对象、审美能力、审美色彩和审美趣味四个方面呈现出来的特点,将其概括为由外而内、由粗转精、“金”的凸显和醇酒美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背后的深层社会政治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76.
吉林省在探索人口自身发展规律,计划生育工作规律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基层“三结合”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五关爱”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得到国家人口计生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城乡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7.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内涵之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国开始步入现代民族国家的行列,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中华民族这一国家民族概念。围绕这一概念,中国的仁人志士、社会各界进行了种族、五族共和、汉族中心、宗族等民族主义的论说,都在试图阐释中华民族的内涵。但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为中华民族赋予了科学、准确的内涵,实践了中华民族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自决,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走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78.
荀子既法先王,又法后王,此一问题学界已有深入的研究,本文即试图在梳理此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历史意识概念,以期阐发荀子先王、后王之说所可能蕴含的意义。文章着重分析了荀子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法不同等言说所包含的可能解释,认为先王、后王之争的本质乃在于如何保存先王之道。  相似文献   
79.
刘桢是建安七子之一,钟嵘的《诗品》把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刘桢被列在上品,而且排在王粲之前。这一评价大异于前后的曹丕、曹植、沈约、刘勰、萧纲等人,显示出极其个人化的评价。就钟嵘而言,如此看重刘桢,与他对《国风》一脉的尊崇,对五言诗的重视,对风骨、气等关学风格的偏向有关。因为刘桢源于《国风》,五言诗写得尤好,且诗歌慷慨多气。不过钟嵘将刘桢排在建安之首的看法并没有被后来的文学史所采纳。这主要是因为风骨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标举的风格,后来人并不以之为诗歌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再者,将刘桢视作建安之首,只是钟嵘一家之言。由于刘勰在文论史上的崇高地位,他视王粲为七子之首,更决定了文学史的看法。  相似文献   
80.
邹衍是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代表,他的学说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地理学说和五德终始学说,他的思想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