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5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39篇
管理学   44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25篇
人才学   19篇
丛书文集   583篇
理论方法论   142篇
综合类   1836篇
社会学   91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356篇
  2006年   657篇
  2005年   307篇
  2004年   196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报纸副刊是文学与传媒结合的产物,兼具了文学与传媒的双重特点.台湾<联合报>副刊继承与发扬中国报纸副刊"名家办刊"与"文学摇篮"这两大文学传统,在传播的空间构建想像的文学社群,用传播的方式培育时代的文学新锐,并在50年风云变幻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从"文学的伊甸园",到"启蒙的前沿阵地",再到"精致的文学堡垒".其主编从"文学的园丁",到"媒体英雄",再到"新文学的守门人".<联合报>副刊不仅折射出台湾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也为世人留下了文学与传媒互动关系的经典个案.  相似文献   
62.
学术界通常认为<总术>是创作论的总论,总括了创作论前18篇的内容.其实,总论五篇论述了写文章的总原则,文体论篇阐明了各体文章的写作规范,创作论指出了文章的一般写作方法,所以<总术>总括了总论、文体论、创作论,与一般的看法不同.  相似文献   
63.
陈冬冬  郑振捷 《社科纵横》2006,21(5):113-114
李延寿《南史》、《北史》是二十四史中重要的两部史书,其倾向统一的历史观曾获得广泛好评。本文试图对李延寿倾向统一的历史观以及它与二书修撰得失之间的关系作出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64.
《汉志》著录之小说家《伊尹说》《鬻子说》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著录小说15家,多载与道家相关的人物故事或道听途说。《伊尹说》为秦汉间道家所传,东汉后期仍存,魏晋以后失传。《鬻子说》与道家《鬻子》为二书,现传逄行注本《鬻子》为道家《鬻子》残本,其成书当在秦汉以前;小说家《鬻子说》则产生在西汉初年黄老道家盛行之时,六朝时亡佚。  相似文献   
65.
浪漫是湖南现代话剧作家创作的一大风格,该风格的产生与湖湘地域文化有着紧密的关联。在奇山秀水以及浓厚巫傩风尚的滋养与孕育下,湖南现代话剧作家或将丰富想象力投注于作品,通过非常态情节的叙述令其呈现出浓郁的传奇色彩;或借助爱情故事和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痴情男女形象的描绘,表达崇情尚性的情爱观。受时代风气的影响,湖南现代话剧作家笔下的浪漫还表现出集融地域文化与时代风雨的别样形貌特征,如直白抒发情爱欲望,表现主体精神自由“灵”与社会现实“肉”间的分裂与矛盾等。  相似文献   
66.
当前,城市微博超话研究往往聚焦于趣缘社群,可沟通性价值却被忽略。以重庆微博超话社区为研究对象,抽取400个微博样本,探究城市微博超话蕴含的可沟通城市的潜能和如何运用微博超话机制体现城市传播的三重维度,结果显示:基于信息网络,城市微博超话提供了城市居民寻求社会支持和交往的平台,守城人和城市观察者穿梭在其中;基于地理网络,具身实践书写空间体验,区县印象勾勒立体城市;基于意义网络,城市符号凝聚为城市共同体,城市居民有着“我是本地人”的城市认同。作为虚拟社区中的城市,城市微博超话具有极强的城市属性,体现了可沟通城市“多元融合、时空平衡、虚实互嵌、内外贯通”的内涵。  相似文献   
67.
68.
《江西社会科学》2014,(11):223-228
史传叙事呈现出"行动>性格"的特征。行动是事件的核心,这也就意味着"事件>人物"。史传中的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才行动,而是在行动中附带产生了性格。这是因为史传编撰的根本目的是彰善瘅恶,而能反映出人物善恶的只有行动。这导致了它的人物性格以单一型、向心型为主,性格结构缺少变化性和对立性,并呈现出善恶二元化的倾向。史传人物的这一特征还与史传叙事不能透视人物内心世界、属于事后叙述、合传类传的编撰体例等因素有关,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9.
《醒世姻缘传》和《歧路灯》是明清时期两部重要的家庭长篇小说,作者比较宏观地展现了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以及家庭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其中所写的婆媳关系与传统的伦理道德大相径庭,《醒世姻缘传》中的薛素姐和《歧路灯》中的巫翠姐都是"恶媳妇"的典型。这种"恶媳妇"的出现,与当时社会风气的变化息息相关,同时也与作者的创作目的、创作心理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