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88篇
  免费   563篇
  国内免费   154篇
管理学   4204篇
劳动科学   332篇
民族学   701篇
人才学   1008篇
人口学   249篇
丛书文集   5830篇
教育普及   1篇
理论方法论   1674篇
综合类   13074篇
社会学   4582篇
统计学   2050篇
  2024年   99篇
  2023年   357篇
  2022年   246篇
  2021年   411篇
  2020年   500篇
  2019年   465篇
  2018年   274篇
  2017年   566篇
  2016年   740篇
  2015年   1219篇
  2014年   2650篇
  2013年   2082篇
  2012年   2505篇
  2011年   2800篇
  2010年   2796篇
  2009年   2433篇
  2008年   2999篇
  2007年   2136篇
  2006年   1406篇
  2005年   1504篇
  2004年   999篇
  2003年   994篇
  2002年   910篇
  2001年   942篇
  2000年   728篇
  1999年   312篇
  1998年   165篇
  1997年   127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3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寿夭不贰而死生贞,学诲不倦而仁智定. 出处:《周易外传》卷七,中华书局版. 赏析:这是王夫之论修身立命的一句名言,说明一个人只要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客观规律并按客观规律孜孜以行,就能够获致一种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定力并成就纯熟的道德品质.孟子说:“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夭寿指生命时间的短长,一般把没达到一定的年龄而逝世称之为“天”,而把长命或活得岁数大称之为“寿”.“不贰”,即不疑惑,诚如朱子所说“知天之至,修身以俟死,则事天以终身也.”  相似文献   
42.
43.
谢燕贞 《生存》2020,(8):0086-0086
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人们成长成才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做人、审美、身心健康等方面。  相似文献   
44.
截至3月3日24时,韩国最大的华人平台媒体"奋韩网"针对在韩人员做了一项题为"韩国疫情突发,各个在韩人员的反应"的在线调查。在48小时的调查中,有5240人参与了调研。结果显示,已经回国的人员是210名(占比4.01%);准备回国的人员是462名(占比8.82%);想回国,由于一些原因无法回去的人员是918名(占比17.52%);在韩国家中隔离,随机应变的人员是1580名(占比30.15%);正常学习或上班,自己会加强防疫的人员是677名(占比12.92%);在观望,之后看情况再决定是否回国的人员是947名(占比18.07%);以过客自居,表示只关心调查结果的人员是446名(占比8.51%)。  相似文献   
45.
汉代时期,个体小农家庭逐渐普遍化,为农民家风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当时,为了增强国家认同,统治者特别注重发挥以"忠孝一体"为内涵的"家国同构"核心价值观对农民家庭这一社会主体的价值引领作用,从而奠定了家风家教的基调和底色。在此背景下,汉代农民家庭家风家教以"孝亲忠君"的道德教育为主,以"为人处世""耕读传家"为辅,共同构成了家风文化的主旋律,并以其自身别具特色的教育功能和方式促进了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汉代农民家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之一,蕴藏着丰富的家庭美德建设的内涵、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等,对加强现代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和接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均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6.
王建民 《社会》2019,39(6):87-120
费孝通先生晚年倡导面向“精神世界”的社会学研究,不仅强调了社会学的人文性格,而且指明了回溯和整理传统思想资源以理解人心的意义。古代士人在仕隐之间的进退趋避是精神世界研究的重要课题,盛唐诗人王维可作为重要个案。本文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以王维的生命史、编年诗及他与其他诗人的交往为线索,考察其如何在仕隐之间调适精神世界的矛盾冲突。王维通过人际和诗文往来形成的社会交游空间、自然山水空间和灵性佛理空间,构成一个融和自然与人文的“人生圜局”,以寻求精神世界在“入世有为”和“消极退避”之间的平衡,而其精神苦痛也可以从这个圜局的层级变动或缺失中探寻根源。本文认为,把握世风民情、生命史的再现以及理解和体会的功夫,是研究士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门径。  相似文献   
47.
48.
49.
50.
本文从群体意识与个人意识的对立、商义与求利的对立、淡泊物欲与物质至上的对立、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的对立三个方面分析了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在内涵上的重大差异,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价值观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