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7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135篇
劳动科学   13篇
民族学   34篇
人才学   2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78篇
理论方法论   76篇
综合类   786篇
社会学   177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叶芝诗歌以东方神秘主义的象征著称于世。玫瑰、狮身人面怪、天鹅和螺旋是叶芝诗歌中具有凸现主题意义的意象。其来源有二 ,对《旧约圣经》抒情诗风格的继承是叶芝诗歌抒情性的直接来源 ,东方神秘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对中国和日本诗歌的模仿学习是叶芝诗歌抒情性的间接来源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审美体验出发,论述了李金发对法国象征主义接受的情形,认为李金发在法国用汉语创作象征主义诗歌,构成异质文化的多重变奏和多元整合。李金发诗歌从表现主题、审美方式到语言形式等皆师承波德莱尔和魏尔伦,但东方因子如血脉衍生,“调和中西”成为他的自觉追求,李金发在对象征主义选择的过程中完成对象征主义的变异和转化。  相似文献   
13.
文明的和谐--兼评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方曾经一度站在世界文明屋脊上 ,也曾有过落日的凄凉。代之而起的西方文明 ,在与东方文明和大自然的较量中似乎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工业文明时代如日中天。然而 ,固有的征服欲和对抗情结 ,使得西方文明在导引人类不断逼近文明巅峰的同时 ,也把人类诱入了危机四伏的文明困境。西方的太阳眼看就要无可挽回地陨落了。千年伊始 ,文明正在面临着由工业文明到和谐文明的型式转换。通过打通东西方文明的互补管道 ,和谐文明的太阳有望再度升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拯救人类的和谐文明之光 ,即将烛照大地。只有既熏染人类一颗海纳百川的博爱之心 ,又赋予人类一双威力无比的真理之手 ,实现以东方文明为主导的东西方文明的千年“牵手” ,才能共同打造出世界和谐文明高地。反观渺渺文明史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曾经有过激烈的冲突 ,也曾经有过和谐的内需。从文明发展大势看 ,和谐将是二者关系的主流 ,冲突则是和谐大势下的冲突。和谐是金 ,冲突必自焚 ,和谐则双赢。亨廷顿从文明达尔文主义出发虚拟的文明冲突论在理论上逆文明潮流而动 ,在实践上则十分有害。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化自觉的历史语境中研究跨文化的中国形象,西方的中国形象是起点,相关的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西方的中国形象作为一种知识与想象体系,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生成、传播,以一种话语力量控制相关话题并参与西方现代性实践的问题;二、西方的中国形象影响或塑造现代中国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想象,即"自我东方化",及与此相关的中国的西方形象和.西方主义"问题;三、世界的中国形象与全球化的中国形象的网络形成,及与此相关的西方的中国形象的跨文化霸权以及"彼此东方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意识流小说创作在不同的文化异域内会发生某些变化.王蒙的部分意识流作品,在内心独白、内部分析、感觉印象三个方面都有创新,并将意识流东方化了.  相似文献   
16.
近现代东方社会普遍进入现代化历程,这个进程与反帝反殖反封建斗争交汇一起,20世纪中后期又面临“全球一体化”的冲击,“乡土”成为东方作家在民族(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选取的一个最根本、最本土、最自我的文化、文学甚至政治立场,他们以“离乡”和“批判乡村”拉开乡土文学的序幕,接着以“乡村批判”和“归乡”为乡土文学的自觉时期,后经“乡土”与“祖国”的同一以及“仰视乡土”的“新乡土文学”的创造,最后进入文学、文化、人类灵魂的乡土“寻根”之旅,“乡土”被赋予了文化批判与现代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不许动,举起手来!”一声粗犷低沉的喝叫犹如晴天霹雳,震得余游刃、程梦诚耳膜发胀,浑身一颤。抬头一看,七八米开外的垭口的一块巨石旁,站着两个手持左轮枪的彪形大汉,黑洞洞的枪口冷冷地对着他们。“啊!糟糕!”余游刃暗暗叫苦,此时他们正走在一条两旁都是几米高的石壁似的羊肠小道上,对方居高临下一站,  相似文献   
18.
这里发表的是一位越南学者对东西方文学理论差异的看法,作者认为,与西方文学理论偏重客体.注重“再现”不同.东方(主要是中国)文学理论偏重主体,注重“表现”。相应地,西方重叙事,中国重抒情:西方要求反映的“真实”,中国强调作家的“真诚”;西方强调的是对世界的确认.中国强凋的是对世界的感认,这一切与西方商业发展较早,中国自古重农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9.
《国际公关》2022,(1):1-1
2022年2月4日开幕的第24届北京冬奥会,是在奥林匹克格言拓展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之后召开的第一次奥运盛会,承担着更广泛且深刻地向世界展现中国国家形象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以及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20.
西方思想界有两种相对的东方主义,一种是肯定西方丑化东方的“正写欧洲中心主义”,另一种是批判西方美化东方的“反写欧洲中心主义”。考察后者即东方启蒙话语谱系及其历史语境可知,强调东方的积极面,起点是要解决西方现代转向及之后的问题,是西方在其特定历史语境中自我批判和反思的手段,反映了西方思想的张力和活力,我们征用其批判修辞的同时应警惕其中的陷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