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8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75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71篇
理论方法论   46篇
综合类   297篇
社会学   27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礼记·玉藻》篇较为集中地对周代贵族服饰的礼制规定和日常行为规范进行了记载,反映了周代贵族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基本状况。周代贵族的生活方式具有等级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特点。在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周代贵族对审美对象进行了等级划分,将服饰、车马饰的色彩与形制纳入到等级体制之中,使其等级化。周代贵族关注规范化的行为举止的审美价值,注重日常生活细节的审美化,使周代贵族的审美观念具有了明显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32.
建筑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中日两国的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两国的传统住宅——中国的四合院还有日本的和风住宅。由于中日两国因地理环境、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的要素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两国住宅的内部空间形式、到外部环境关系;从空间的配置到居住心理都可以反映出中日两国人民不同的民族特质,窥见中日两国人民各异的心里特征。  相似文献   
33.
论东晋南朝婚姻礼制的地域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婚姻文化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其特定的空间背景,因而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东晋南朝婚姻礼制在地域上是不平衡的:吴会地区、荆襄地区是承继东汉婚姻礼制传播高潮而继续拓进的区域;建康京口地区、豫章地区则是因婚姻礼制的阶层渗透和地域拓展而跃上时代发展前列的两大地区;淮南地区是婚姻礼制由发展的先进地区而趋于缓慢的一个地区;岭南地区、闽中地区则是婚姻和制从无到有、开始萌芽传播的新地区。由此可知,东晋南朝各地区实行婚姻礼制并非是整齐划一的,婚姻礼制的拓展在地域上是不平衡的,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34.
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本文主要从"礼制"和"风水"两个方面简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建筑的影响。  相似文献   
35.
七夕五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夕宗教文化现象无比繁杂而又影响甚巨,古今中外学者虽多有研究而始终不得要领。本文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比较全面地考证了这一宗教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为相关宗教神话、天文历法、民族迁徙、民风民俗、文学艺术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道路。作者认为,中国几千年来无比繁杂的七夕宗教文化均当源于夏人的原始宗教和天文历法。原始夏历纪日,当兼顾月亮盈亏规律和夏人宗教信仰,而将一月四分为一七、二七、三七、四七,所余时日当另作月尾,以应女人行经之期。一七、二七,月呈死而复生状,象征先妣生命力、生殖力均得复活,且有无限生命神力,故古人祭之,意在假借月神女神两种生命神力;三七、四七,月呈将死状,象征先妣生殖力、生命力均渐死去,无力可借,故古人不祭。古人“七夕”祭祀先,意在祈祷活人“长生又长生”;又有“七七”丧葬礼,则欲祈祷死者复活,“长生再长生”,佛教只是附会了中国的这一原始宗教而已。古人“七夕”祭祀先后,青年男女无论婚否均可纵情野合,暂时恢复群婚时代的自由,但已婚男女只能一年一度才可放纵,平日则被严禁越轨,这才是牛郎织女神话的本像。西王母本称“西母”,亦称“希母遮”、“西摩”、“西膜”,本是西北羌戎的“母虎工”,其神话最晚从殷代开始传入中原,并最晚在汉代  相似文献   
36.
凉山平坝彝族主要指居住在安宁河流域平坝地区、以种植水稻为生、汉化程度较高的那部分彝族。由于与汉族接触较多,他们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受汉文化的影响也较深。本文主要以喜德大石头和冕宁漫水湾平坝彝族的丧葬习俗为调查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揭示所发生的文化变迁及其影响,并认为:平坝彝族葬俗的变迁并不是单一方面所发生的文化变化,体现出的是文化叠合与文化选择的特质。  相似文献   
37.
湟源"家西番"是藏族中半农半牧,用汉语交际的一支.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家西番"在继承藏族文化的同时,吸收汉、蒙、回等民族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家西番"文化.在丧葬习俗中,表现出祖先崇拜、道教信仰、藏传佛教信仰等多种信仰.  相似文献   
38.
人类学一直关注礼物和互惠,然而人类学关注的不是礼物和互惠本身,而是它背后的人群结合关系,这种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呈现不同面相.陕西关中地区人群结合的面相是什么?笔者从涂尔干的宗教、仪式与社会研究的传统出发对此进行探讨和解读.  相似文献   
39.
辛塞波  赵晓峰 《城市》2007,(7):65-67
祠堂,旧时又称"祠庙"或"家庙",广义的"祠庙"不仅仅指"家祠",还包括祭祀自然神祗的建筑类型(如后土祠、城隍庙等)和追缅先贤的建筑类型(如文庙、关帝庙等).祠庙建筑是中国古代礼制建筑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境界.天津现存的古代祠庙是当时天津地方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的见证,是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40.
人类学一直关注礼物和互惠,然而人类学关注的不是礼物和互惠本身,而是它背后的人群结合关系,这种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呈现不同面相.陕西关中地区人群结合的面相是什么? 笔者从涂尔干的宗教、仪式与社会研究的传统出发,对此进行探讨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