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7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60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41.
42.
鲁克俭 《中国社会科学》2015,(3):22-38,205,206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把人的本质看作是在实践中生成而非先验既定的,于是建立在预设的主客二分基础上的异化逻辑就被釜底抽薪。马克思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路线,其眼中的"社会存在"是现实的人的生活本身。从动态的实践到静态的实践,再到动态的实践,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马克思真正进入唯物史观视域的关键一步,是在纷繁的历史现象中抓住了动态实践这一环节。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蕴涵着对西方自巴门尼德以来的本体论及其理性主义传统的内在颠覆。我们从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内在理路中,解读出作为其思想背景的对西方传统主客二分的超越。  相似文献   
43.
荀子建立在天人观人性论哲学基石上的以礼为本、"隆礼重法"的礼治思想是对孔孟德治思想的继承与超越.他的天人相分、化性起伪的唯物主义礼治思想是对孔孟德治思想唯心主义的超越,他的明分使群、以义制利的智性主义礼治思想是对孔孟德治思想德性主义的超越,他的"隆礼重法"、德主刑辅的现实主义礼治思想是对孔孟德治思想理想主义的超越.剔除其封建糟粕,它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小康社会仍可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4.
<诗人主客图>以"法度一则"为标准,首次明确地从风格和传承的角度对众多中晚唐诗人进行了派别上的区分,具有区分风格流派、辨析渊源传承、品第诗人高下的意图,确立了唐诗流派理论之雏型.<诗人主客图>的产生标志着唐人风格流派意识的形成,同时也成为后世诗歌流派学说之滥觞.后世学者对<诗人主客图>在诗歌流派理论方面的首创之功多予以肯定,但对其取舍划分的标准多有批评,究其批评的实质,乃为历史的真实与后世文学史的总结、唐人对唐诗的认识与后人对唐诗的认识、<诗人主客图>作者张为与后代评论家对唐诗理解之间的差别.<诗人主客图>不仅是令人确认元白、姚贾等诗歌流派之风格及阵容的首要依据,而且对研究中晚唐诗歌流派之特征、传承及分布均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45.
从微观比较,易于观照唯识学和现象学的同异。二者均从认识论角度指出,主体因素和主 客体相互作用的因素,是实在世界的真正面目;包含现代认识论的超前理路。  相似文献   
46.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经典命题。先秦道家认为天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天人相分。《老子》认为天道无为且没有情感,而人道则力图有为并且追求仁义,故天人之间是相分别的。庄子一面继承《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另一面又指出以礼乐教化为代表的人类文明不仅与天道是相悖、而且还会残害事物的天赋本性,故庄子主张存天而灭人。老庄天人相分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对于现代文明而言只能吸收其积极的内核。这就是当今人类社会要充分重视天地自然的地位和价值,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乃至一体共存。  相似文献   
47.
分析指出,晚唐诗人张为在其年代的特殊,不仅表现在其身世的模糊、诗文的散佚及晚年为访道而归隐的不知所处,还表现在诗人以一篇《诗人主客图》而扬名后世,成就了其在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地位。而主客图的批评范式在唐代诗学论坛发展中所起到的承上启下作用,也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当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48.
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是领略“知识就是力量”的意义,学习掌握西方科学技术并建设工业文明的过程;而西方的后现代化运动则是琢磨中国古代儒道释一体的文化精神,寻求如何才能使人从科学技术的囹圄中走出来的可能性思考.前者追求的正是后者批判的,后者所推崇的却是前者曾否定的.这种戏剧般的对话,迎来了中西哲学合璧发展的新时代,主客一体无疑是对话中的最强音.主客一体哲学的特点是没有主体客体之分,没有唯物唯心之异;人自身内敛的道德修养、外显的科学实践能力、生态实践能力三位一体则一荣俱荣,三者分离则一损俱损.人没有道德则不如禽兽,人不懂科学就成了文盲,人不与他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将一事无成,道德、科学、环境离开了人则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49.
马克思认为实践这一范畴包含两种活动形式,一种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对象性生产实践活动,另一种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在这两种须臾不可分离的实践活动中,主客体的内涵及其关系是不同的.这是本文分析的第一个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分别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在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中,在一定过程和条件下,人是主体角色和客体角色的统一体.本文分析的目的在于,明确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中的人是平等的主客体角色的统一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并不是主客二分的.旨在为建立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的交往关系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