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3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4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71.
乐记》是西汉中期以前古代儒家论“乐”的综合性论著。《乐记》中的“乐”,为原始性的“乐”,其内涵是诗、歌、乐、舞、的总称。古代儒家首先重视的不是作为艺术存在的“乐”,而是作为个人的道德修养的必要方面的“乐教”。《乐记》反映了先秦“乐教”的主要特点:强调音乐的中和之美,反对侈乐;强调音乐演奏的次类相等,反对僭礼之乐;强调闻乐知德、闻乐知风,推崇古乐、反对新声。古代乐教与礼教密切相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2.
从《乐记》看儒家传统思想中的礼乐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记>是儒家重要经典著作<礼记>中专门论述乐教的重要典籍,儒家思想素有"礼"、"乐"相统一的传统.在<乐记>中,虽然以"乐"贯穿诸章始终,但这里的"乐"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概念、艺术形态,更是与人性和情感、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乐教".它以"礼"、"德"为灵魂,并且通过与政治的结合,发挥着重要的道德教化功能.<乐记>中有大量的关于礼乐关系的记载,这些记载既肯定了"礼"、"乐"教化具有共同的政治目的和道德属性,又揭示了二者在性质、功用和教化方式上的不同之处.<乐记>中所体现的儒家关于"礼"、"乐"相辅相成关系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以礼节乐、以乐和礼、礼乐相成.正是由于"礼"、"乐"在性质与功能上的这种特征,才使中国传统乐教能够发挥政治道德功能.  相似文献   
73.
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的乐论思想对中国社会长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王夫之以"六经责我开生面"和"推故而别致其新"的历史自觉,通过乐与声、乐与礼、乐与教三组关系,继承与发展了这一乐论思想。其中,"乐"与"声"以心为其本体,源于情动,声为乐象,以是否具有道德性作为乐与声的本质区别;"乐"与"礼"存在本质、社会功能等差异,有着相互限制、相互补充的辩证统一关系;"乐"陶冶性情之功及其道德特征,使"乐"与"教"紧密结合,教以"乐"为内容,善民心,易风俗,养君子人格,成良好政治德性,实现天、地、人的和谐;乐以"教"为则,"教"规定了"乐"的内涵与目的,限制了音乐艺术的独立性与自由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74.
“和”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该范畴有哲学、美学两方面思想渊源。从先秦始到《乐记》产生是“和”的思想的全面总结、发扬,并将其落实于音乐艺术时期。“和”的思想进而形成以“中和”为审美标准、以内心“和顺”为主体要求、以“合和”天下的音乐功能论等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75.
《礼记·乐记》中的“声”、“音”、“乐”是三个不同的层次 ,由“声”到“音”再到“乐”不仅是一个艺术生成的过程 ,也是一个“同民心”而达“王道”的过程。就精神层面言 ,“乐”和“礼”一样还是儒家的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有关宇宙的、人生的、政治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76.
孔子是春秋末叶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自战国秦汉以来,学者们对孔子的思想已从多方面作了深刻的研究和探讨,然而,对于孔子的乐制思想、音乐理论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的专论还罕见。这不仅对于全面认识孔子的思想体系有所欠缺,而且对于深入研究孔子的政治思想也是不全面的。本文试就孔子的音乐理论、乐制思想以及与仁、礼学说和政治思想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意在抛砖,以期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77.
王祎  张玉春 《云梦学刊》2008,29(2):66-69
史前巫卜文化对后世艺术的孕育、影响至巨.巫卜文化在<礼记·乐记>中的遗存主要表现于天人同构的意识、相而见其征的做法、天人合一精神、实用主义品质、原始思维的实施方式五个方面.这些遗存表征,不仅反映出<乐记>自身的情况,也反映了巫卜文化影响整个文学发展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78.
不久前,一部不同凡响的音乐理论专著《论六线谱》中文版(修订本)在北京出版发行了,它向世人展示了一项对现行音乐记谱法进行突破性改革的方案。其作者是旅居意大利的中国音乐家吴道恭教授,因而,该六线谱方案被称之为“道恭记谱体系”。音乐界为之拍手叫好,权威人士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我国音乐界泰斗、中央音乐学院老院长赵 先生和意大利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弗朗哥·马尼诺分别为《论六线谱》作序,他们认为,吴氏六线谱在全面继承五线谱的基础上实现了突破性演进,是一项“创造性的成果”,是“东西方文化结合的成果”。 吴…  相似文献   
79.
心物关系是古今中外哲学探讨的始基,《乐记》中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哲学思维中,心物之间流转无碍的特点。本文在分析《乐记》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一下这一思维方式的成因。  相似文献   
80.
<乐记>一文,囊括古今言乐之道,现在多被看作是美学和音乐美学的经典,或者被看作是"先秦的社会学".关于<乐记>的作者,自古以来争论纷纷而无定论.从六经的含义及其流传入手,从学术背景上对<乐记>的作者问题进行深化,可知该问题的争论可能是一个难以有结果的结果,而以"治道"为中心要义对<乐记>思想进行挖掘和整合,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