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16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10篇
丛书文集   216篇
理论方法论   30篇
综合类   523篇
社会学   28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51.
明清时代无锡人以东林书院、南菁书院为荣,近代无锡人也以无锡国学专修馆、荣氏创办的江南大学为荣。可是当代无锡人、至少是优秀高中生及其家长,却以考取“江大”为耻。其实江大之耻,不在工科在它的文科。而过去,正是那些书院、学校的大师、老师培养着大批莘莘学子,使无锡成为人文汇萃之地,维系、发扬了无锡地区悠久的人文传统,这一传统,包括它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力,这就是“无锡魂”。所以,当今江大作为无锡地区唯一本科高校,要担起复兴无锡人文传统的重任,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52.
白鹿洞书院与世界文化景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撰述白鹿洞书院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是庐山世界文化景观最佳之处。  相似文献   
53.
中韩两国书院的发展历史与文化功能有很大的差异,受其影响,两国书院志的编写体例也不一样。韩国书院志的编纂始于16世纪中期的《竹溪志》的编纂。《竹溪志》的体例是以与书院有关的记录为中心的。而17世纪的《西岳志》和《庐江志》逐渐趋向于以人物为中心。18、19世纪的书院志则主要收录了许多为祭享人物辩护的内容。  相似文献   
54.
书院是中国独特的教育遗产,它历时千余载,制度完备,成就辉煌,影响深远。循历史的脉络,书院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本土力量,与当代大学教育有许多共性,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书院教育至今仍然存在一些有生命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55.
本文以福州英华书院为个案,探讨近代西方来华传教士对教会学校是否应实行中英双语教育模式和英文教学所开展的激烈争论.从争论中可以看到双语教育在实践中并非一帆风顺,也反映了传教士在传教方针方面持有不同意见.历史证明,双语教育符合中国社会需要,培育了一批优秀的毕业生.  相似文献   
56.
随着科举以八股文为考试文体的弊端日渐暴露,书院片面强调八股文教学的现象受到猛烈的抨击。有的书院将实学和西学引入书院,试图改变书院的教学内容,但却收效甚微。直至慈禧太后延续戊戌维新的科举改革措施,废除八股文,使片面强调八股文教学的书院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最终被清廷宣布改制为新式学堂。因此,对八股取士的批评推动了书院的改革,八股文的废止则直接推动了书院的改制。  相似文献   
57.
清真雅正是清代朝廷推行的衡文准则,包括在理、法、辞、气等方面有所要求。为了引导生徒作文步入正轨以及促进健康文风的形成,清代一些书院将清真雅正纳入八股文教育的范畴,清真雅正在书院学规、课艺甄选、课艺评点等内容中有着重要体现。为了便于生徒理解清真雅正,施教者要求研习明清时期八股文名家善本,用范文来指导习作。清代一些书院在进行清真雅正教育时,重视将为文上的开导与为人上的训迪结合起来,从而为国家培养品学兼优的科举人才,实现文学教育的崇高理想。  相似文献   
58.
?北京书院史?跳出了关于书院研究偏好宏观历史研究的思路,而代之以文化视野下的北京书院研究,在大视野、小范围的研究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作者以书院的日常生活与运作为侧重点,关注的是社会变迁与文化发展给书院带来的重要影响,这为书院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该书将书院发展与历史语境紧密结合,既能透过书院窥探政治文化、军事争夺、经济发展等给书院带来的影响,又能以书院这一视角发现许多逸出宏大叙事之外的历史细节。作者对北京书院历史命运的研究,不仅在于总结书院发展之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且注重分析北京书院的历史作用以及对于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59.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模式。20世纪初,书院逐渐被学堂取代。平定书院由私办转为官办,政府干预逐渐加强,书院不自觉地被纳入科举取士之中,其功能开始转移。清末改制将书院改为学堂,近代化的教育改革与书院变迁之间产生了密切的互动关系。平定书院的近代变迁,一方面推动了平定教育的近代化,另一方面呈现出教育体制革新与平定教育衰落的畸形关系。研究平定书院的近代变迁,能够从微观的角度去审视中国教育制度的近代化,特别是对于我们重新审视近代中国教育制度的走向以及窥探近代学校改革与城市的近代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0.
伦敦会新教传教士与马六甲英华书院的英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伟 《广西社会科学》2004,(2):191-192,F003
伦敦会传教士首先把欧洲盛行的语法翻译教学法介绍到中国 ,但他们并没有完全照搬此法 ,而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它进行了扬弃 ,这样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