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74篇
社会学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中西方人文思想中的人格结构观是存在差异的,西方以外物为镜反照自我,进而确立自我人格,其人格中包括物、我两方面;中国人以“本心”为镜玄览万物,建立起只含“本心”的单纯的人格结构。而童话中的人和物也是一面面镜子,它们共同构成了童话这个有生命的多棱镜。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强,文学作品中的人格结构也会如“镜城”一样斑驳多端、繁复杂陈的,《快乐王子》与《猎人海力布》作为童话虽然仅仅只能表现出其基本形态,但用这两篇童话为例来探讨人格形成及结构问题,却可以为我们深入研究中西方人格结构开拓更多的方向。  相似文献   
82.
长期以来,应对与人格的关系研究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最初,人们从具体的人格特质层面出发,对二者关系进行研究,“大五”因素理论提出后,因素逐渐成为研究应对与人格关系新的出发点。由于许多研究结果出现的相互矛盾,近年来,沉寂已久的人格类型学又重新崛起,成为研究二者关系的新钥匙。在人格研究范畴内介绍西方应对研究的进展,可对国内该领域研究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的范式或启发。  相似文献   
83.
为探讨中国人人格这一系统结构的有机整体性,文章对词汇学研究范式下中国人人格结构的建构过程进行解构,以每一因子的要素结构解释其因素结构,从而将中国人人格结构完全还原为行为指向的结构,统一了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的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84.
从文化的角度研究理财学,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切中当今理财学理论发展和实践需要的时弊。西方人的个体本位人格结构和行为模式、"极化"思维倾向及个人价值至上、强大的公众法律意识文化等都是西方理财学主要构建元素的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85.
温庭筠的小说不仅以与诗词完全不同的质朴风格集中反映了作者创作心态的重大变化和对生活价值的定位,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作者独特的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86.
康德宗教哲学与中西人格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中西文化的大背景,紧紧抓住被康德道德哲学提升到本源性高度的自由意志,从人性、信仰、良知等方面考察了康德宗教哲学的主要思想,并通过这种考察反过来揭示了西方文化、西方伦理学的内在结构,展现了中西文化心理、中西伦理学、中西人格结构的巨大差异:西方人把一切善恶归于不可规定的自由意志,并由此生出由恶向善转化的途径、手段或拯救之道;中国人则抽掉了自由意志的本源性,把对善恶的探讨最终归于对人天生本性自然为善的假定,甚至把自由意志也归结为自然本性,所以人性不是一个过程,人性的退化可以靠坚守和养护而避免,而不需要拯救  相似文献   
87.
自我是当今心理学的研究热点,而自恋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证研究中常被忽视。自1914年弗洛伊德首次系统的提出自恋以来,有关自恋的理论还相对缺乏。文章通过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类比儒家文化下的人格结构,以此来审视儒家文化下的自恋型人格。  相似文献   
88.
《屋顶丽人》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了英国小说家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屋顶丽人》中的人物,认为小说中三位男主人公和弗洛伊德所阐释的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与超我的三个层次存在着契合关系,而屋顶的丽人则象征着外在环境。小说从微观的视角展示和论证了弗洛伊德的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89.
以自律为基础的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运行的支撑点。要完善具有外力驱动性质的我国传统道德 ,必须努力培育道德自律。精神分析哲学中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原理和弗洛姆的道德自发说对于我们深化道德层次认识 ,实现道德自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0.
一、投射游戏: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潜意识的运用投射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受试者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面对无结构的材料,自由联想,无意中把受试者的心理结构投射到无结构的刺激材料中,主试者以此来测试被试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动机的过程。常见的传统投射技术有罗夏墨迹技术、主题统觉测验、填句测验、角色扮演和画人测验等。投射在人称上常用第三人称,通过对别人(即第三者)描述,降低了个人压力,减少或消除个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