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558篇
  免费   2225篇
  国内免费   485篇
管理学   24258篇
劳动科学   2350篇
民族学   1962篇
人才学   2841篇
人口学   2222篇
丛书文集   21412篇
教育普及   3篇
理论方法论   6055篇
综合类   40132篇
社会学   9371篇
统计学   9662篇
  2024年   472篇
  2023年   1660篇
  2022年   1214篇
  2021年   1442篇
  2020年   1395篇
  2019年   1508篇
  2018年   724篇
  2017年   1336篇
  2016年   1955篇
  2015年   2869篇
  2014年   8212篇
  2013年   6981篇
  2012年   8449篇
  2011年   9472篇
  2010年   8926篇
  2009年   9472篇
  2008年   9840篇
  2007年   6725篇
  2006年   5932篇
  2005年   5874篇
  2004年   5007篇
  2003年   4925篇
  2002年   4002篇
  2001年   3931篇
  2000年   3165篇
  1999年   1234篇
  1998年   749篇
  1997年   620篇
  1996年   510篇
  1995年   300篇
  1994年   209篇
  1993年   180篇
  1992年   180篇
  1991年   207篇
  1990年   281篇
  1989年   189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61.
62.
何小文 《老友》2015,(3):14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珍藏着一枚特殊的银元。它呈墨西哥鹰洋样式,直径39毫米、厚2.2毫米、重27.58克,正面图案是墨西哥共和国国徽的造型,背面为一顶自由软帽,帽周围放射长短不一的32束光柱。它就是当年闻名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工"字银元。墨西哥鹰洋从晚清时期流入中国,数量极大,流通广泛。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南方许多地方开始私铸墨版鹰洋银元。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的前夕,谢火龙在  相似文献   
63.
64.
与民国初期相比,福建清末"新政"中成立的官方经济管理机构在职能发挥上更为自觉,民间经济组织成立的数量也更多,近代工商业发展速度更快,说明了辛亥革命之后福建近代经济的发展速度要远慢于清末,且在全国的比重日趋下降,这既得因于民国成立后福建地方政治分裂,也与福建缺乏大型近代企业的示范作用与大额资金扶持,沿海地区对内陆的辐射带动力不够等先天条件不足相关。  相似文献   
65.
声音     
《青岛画报》2015,(1):5
新机场建成后,将与首都机场构成"一市两场"的发展格局,将共同推动北京城市空间经济结构的优化。未来将形成沿北京市南中轴布局的新经济增长带,有望实现北中轴经济带与南中轴经济带的全线贯通,并与长安街沿线形成两轴交相呼应,推动北京呈现出大"十"字形的政治经济发展格局。——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建设北京新机场  相似文献   
66.
吴月 《天府新论》2018,(5):106-113
中国的社会治理转型推动了社会服务方式的调整与变革,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成为极具代表性的实践标本之一,围绕政府购买展开的各项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着重关注的热点议题。本文从个案入手,分析具体政府购买过程,认为其规范化的运作形态易被政社双方的非正式运作行为异化,进而呈现出政策区隔的景象。  相似文献   
67.
68.
69.
《青岛画报》2015,(4):5
近期亚投行的快速扩围,既说明其对推动亚洲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价值被认可,也是中国影响力和发展前景被看好的体现。如果说此前亚投行面临的考验是能否吸引更多国家加盟,那么随着参与者日益增多,它要应对的挑战也变了。如何在规范和效率间取得平衡是亚投行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规则和治理模式可能不合国际规范,一直是一些发达经济体对亚投行持保留态度的理由。尽管中国官方多次强  相似文献   
70.
从全球气候治理的1.0时期、2.0时期到3.0时期,城市逐渐实现了从“幕后参与者”到“共同引领者”的角色转型。这一转型既得益于全球治理理论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延伸,更受惠于城市外交理论的推动和全球气候治理中“集体行动的困境”之驱使。就目前来看,中国城市的这一“共同引领者”角色还无法完全体现出来——不仅在隐性的“南北分割”的权力结构和发展中国家的气候治理分歧中,面临着对外发展的困境;而且在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气候治理行动的“单向”型构造及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治理责任”的两难抉择中,面临着对内优化的瓶颈。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可以采取“两条干路+六条支路”的“两轨并行”式路径来寻求合理的应对之策。国家可以在寻求发展中国家的集体身份认同之时,进一步完善国内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和立法,并赋予城市以一定的自主性;而城市也可以在深化城市气候外交,加强与国家的“双向”型气候治理互动的同时,推动“韧性城市”的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