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4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93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11.
"内圣外王"是中国古代政治家的理想概括,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理论精髓.本文笔者就对"内圣外王"的理解与思考谈一下行政领导应具备的一些要素.  相似文献   
12.
从杜少卿形象看吴敬梓的创作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儒林外史》系吴敬梓“发愤”、自救之作的认识 ,旨在考察小说在塑造作者“自况”的杜少卿形象上对原型生活素材的取舍和加工 ,抉发藏匿其中的创作隐衷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以庄解庄"的方式,回到<庄子·天下>篇原文来解析"内圣外王"的原始意涵,认为:从前后文的具体语境和内容来看,在<庄子·天下>篇中,"内圣外王"谈的主要是"内"与"外"的问题,而不是平常所理解的"圣"与"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载体的新文化运动紧紧围绕着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新与旧的命题展开,但这一切总是摆不开道德伦理的基线.在《新青年》同仁为新的道德伦理鸣锣开道的同时,他们又不自觉地陷入了传统伦理至上主义的泥淖.近代启蒙的宿命告诉我们,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演进无时不充满着吊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新青年》视为一个新型的内圣外王文本.  相似文献   
15.
牟宗艳 《文史哲》2003,(6):121-125
老子的治国理念是老子哲学宇宙观、人生观、思维方式等在政治生活领域的延展,是其哲学理性对社会政治技术层面的精神观照。它以"无为而治"为核心,以自然主义为外在特征,以人文主义为内在本质,构建出老子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内圣外王"之道。  相似文献   
16.
"内圣外王"的流行提法并不符合《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孔子在《论语》中的君子是内外合一、知行合一、有智仁勇三达德的;仁人则是要有巨大社会造福与利民的功利的成就;圣人则要博施济众、安天下的普世的功利成就的。新儒家"内圣外王"中的"圣"与功利剥离开来,和孔子在《论语》中的"圣"是很不相同的。孔子从功利到实践到言语的评价人的价值标准的顺序,和新儒家"内圣外王"的从德行到实践到功利的价值标准的顺序是完全相反的。  相似文献   
17.
内圣外王”是“德性”文化的体现,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心灵境界。儒家“内圣外王”是从“天人合一”内化为“天人舍德”始,中经人的心性修养外化出王者天下,即“内圣外王”的自满自足,最后再返归到天人合一的理想。本文旨在探索儒家核心命题“内圣外王”的真谛,以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18.
熊十力的人生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根基,又广泛吸收印度佛教和西方哲学的思维成果,广纳博收,源远流长。对人生问题的省思,熊民注重“了别”人生意义,崇尚成己成物的人生价值,追求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此三者构成其人生哲学的基本框架和重要内容。熊氏人生哲学体系的基本性质是唯心主义的,但他重视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和谐一致,坚持贯彻“体用一元”、“翕辟成变”、“性修不二“的现艾,既有直接的社会现实性,又有形上的深刻性。但熊氏未能积极吸纳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优秀成果,未能自觉接受唯物史观的指导,则为其人生哲学的明显缺憾。  相似文献   
19.
《庄子·天下》篇最早提出了“内圣外王”之道,即远古理想社会所存在的“道”,原“一”。其不仅直接阐述了此道,且在评论中也透露出何为“内圣外王”之道,因为他是以“内圣外王”之道作为最高评价标准。由此,即可解释结尾处为何出现“惠施”部分。  相似文献   
20.
康有为1888年上书与他的早期大同思想有直接的联系。"内圣外王"是康有为的思想体系,其渊源来自朱熹理学。他依循朱熹的伦理哲学,"修养"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其内的心性修养,产生了救国献身的精神力量;其外的穷究义理,得到了"治国平天下"的公理,为今后的变法行动作好了理论准备。由"内圣"走向"外王",第一步就是《第一次上清皇帝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