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5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93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为了探究《大学》本义,采用文献解读的路径,认为《大学》是对儒家礼制文明进行总结的一篇文章,其中心在于讨论以礼治国的思想,同时对儒学的根本问题有所涉及,在孟荀政治思想的基础上,最早对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思想做了明确的表述。  相似文献   
43.
论颜回“外王”实践的人格壮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回以笃学和“孔颜乐处”赢得后世对他的景仰,但他也在不折不扣地终身实践着孔子的道德理想,他那为邦济世的愿望、民本意识和民生倾向、远佞人以笃志共同构筑了从内圣走向外王的壮美历程。  相似文献   
44.
先秦儒家内圣外王的悖论和困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先秦儒学作为伦理———政治型的观念形态 ,内圣外王既是其最高的理想人格、价值观念 ,也是其最高的政治目标和现实关怀。迄今为止 ,学界多把这一命题置于现实层面上加以考查 ,而疏于从学理层面上检讨其本身的圆融和可靠性。内圣外王在理论上的矛盾 ,在孔子的仁德、德治那里就已存在 ;而到孟子提出仁政、王道 ,裂缝越来越大 ,矛盾也愈来愈尖锐 ;至《大学》 ,其虽然取得了成熟的理论形态 ,却更潜伏了打为两截的可能性。理论上的悖论导致现实中的两难和困局 ,而现实中的跛脚、断裂和强弱失衡 ,直至变质、异化和堕落不过是其自身演化的逻辑结果。历史和现实都没有给“内圣外王”之道提供发荣滋长的土壤 ,内圣的追求固不易 ,外王则始终悬浮在理想的天空 ,它的耀人眼目的外表极易牵起人们的道德真诚和热情 ,而与君主政治的藕断丝连 ,更遮蔽了人们从理念上对它进进行审视和反省。内圣外王始终是一个带有政治神话色彩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45.
据说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斯蒂格利茨都曾经讲过,谁能够剖析中国近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奇迹的动因,谁就应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解开这个命题的钥匙,按照辜鸿铭的讲法是对人的理解。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要评估中国目前的状况,最重要的就是要看出现了什么样的企业家,而对中国企业家的剖析,最重要的则是对其理想和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分析。只有把中国人的理想特别是中国企业家的理想特征及其对行为的影响分析透彻了,所谓中国奇迹的图景才会自然、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相似文献   
46.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是以建构和践履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人文之道为核心内容的.是以达致“修己安人”、“内圣外王”的价值取向为其本质特征的.它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不仅在古代社会曾经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历史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47.
"内圣外王"一语出自<庄子·天下篇>,它的提出有着当时社会历史与学术思想文化上的背景.庄子之提出"内圣外王之道",并不是通过从正面界定其内涵,而是通过考察诸家对"内圣外王之道"的认识和运用上的偏差而提出来的.这一思想的提出具有庄子特色的认识论上的意义,其认识论上的意义主要关涉认识的层次、对象与认识的态度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8.
郑臣 《兰州学刊》2007,(10):28-30,51
王安石新学在宋代思想转型的过程中起到了开风气之先河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新学在"道德性命"方面的内圣之学的不足,二程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批评,并指出新学内在的学理弊病.二程也正是在对王安石新学进行深入批判的基础上发展其"内圣外王"的理学思想的,在宋代思想转型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9.
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工业时代,但无论发展到何种地步,人类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并无不同。具体有三点:一是人与自身的问题,即身心关系;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问题,即人我关系;三是人与外部环境,即天人关系。与此对应的,大致涉及中国传统道德哲学中的三大核心理念:即内圣外王、公私兼善、天人合一。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发展而言,这些理念曾一度被视为“短板”或“瓶颈”,却又是民族精神与世界价值的双重载体。在全球伦理的视域下,中国传统的内外兼修、天下为公、有机人性的宇宙观、节制中道的生活观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0.
道德起源于政治需要。儒家认为,"德"的主要含义应是"善",道德是实现太平治世的重要条件,是构建理想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儒家提倡"以德治国",混淆了道德与政治的不同功能。道德一旦越位扩张而致政治领域形成"德治主义",即出现泛道德主义,则不可避免地会对政治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引入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的治理手段——民主与法制,并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儒家道德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在当前我国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民主要求,需要合理发挥儒家道德的理性指导作用,以老"内圣"开新"外王"。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既不能完全否定儒家道德的价值,又不能过分夸大儒家道德的作用。以自律的儒家道德辅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从儒家的"内圣"开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外王",正是儒家道德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