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5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93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孔子“仁”的终极观及其功用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极观是人的意义和价值观系统的核心,讨论中国人的终极观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儒家思想,分析儒家思想要从孔子开始。孔子因"德命"受挫而形成"时命"观,"时命"观挑战了"以德配天"的思想,这需要更为本源的终极观来应对。孔子在内外心理框架的互动中,反思体悟而形成"仁"的终极观。在此理念的支配下,向内修德凝道而"内圣",向外践行"仁政"而"外王",内外并重以获得充沛丰盈的生命意义感。无论后儒如何发展,儒家皆没有放弃"仁"的终极观,它在历史的长河中长久地为中国人提供"安身立命"的功用。  相似文献   
62.
杨泽波 《河北学刊》2012,32(4):23-29
本文旨在对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解读。该书对于学术界过分偏向心性之学的做法提出了批评,确有纠正之功。但其对于儒家内圣之学缺少同情的理解,以致要求放弃内圣外王的理想,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留下了根本性的缺憾。  相似文献   
63.
理学家张拭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继承发展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政治和道德的密切关系,提出德主刑辅,勤政爱民的治国方略,主张通过践履躬行、居敬主一的道德修养方法。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以德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4.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七篇。庄子再传弟子魏牟所撰《天下》,运用贯穿全篇的“道术/方术”之辨,贬斥儒家、墨家、法家等天下“方术”,割裂、遮蔽老聃、关尹传承的古之“道术”,使之“暗而不明,郁而不发”,终篇章对传承老聃、关尹并集其大成的庄子“道术”推尊至极。郭象通过妄断《天下》原文,谬注《天下》义理,又把《惠施》残篇移入《天下》混淆视听,谬解《天下》为庄子所撰,谬解庄子所撰《天下》尊儒尊孔至极。旧庄学盲从郭象,导致《天下》篇旨“暗而不明,郁而不发”至今。  相似文献   
65.
周磊 《文史哲》2022,(6):94-105+163-164
基于气学立场的心学批判,不仅有助于我们检视心学理论建构中有待完善、提升的部分,也有助于我们提炼气学作为学术流派的一些基本主张。禅学化的成功,以及政治势力的助推,是气学认为心学之所以能够占据时代舞台的两大原因。作为宋明儒学中“辟禅”最彻底的一脉,气学以禅学化的心学为批判对象,围绕以“良知”观为核心的心学形上学,以及以“知行”观为核心的心学一体论,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构,其具体展开为:立足“良知即知觉”的理论前提,气学主张“良知非实体”“良知非天理”。无论是通过实践检验,还是将其收归于“一念”领域内成立,气学都认为“知行合一”面临理论自洽上的困难,而“知行合一”作为大众的行动纲领,则混淆了圣与凡、理想与现实间的界限,最终会造成“所知非真知”“以知为行”“以行为知”等后果。对于禅学化所带来的心学教派化,气学也进行了深入剖析与批判。  相似文献   
66.
《大学》八条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非是必然的,而是或然的,在实践上每个条目都是一个无限的也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从"格物"到后面的七个条目是层层叠加的不确定性,这使其提出的政治图景仿佛是一个难以走出的迷宫。这种情形使认知、道德和政治既可能存在良性互动,但也是导致学术独立性的限制和政治上官本位的根源。八条目的政治文化意义是双重的,它作为自我修养的原则无可厚非,但作为评价的标准也有其负面意义。  相似文献   
67.
传统儒学以“究天人之际”为最大学问,以追求“ 天人合一”为至高 境界。政治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主要涵盖:内圣外王、君权神授、效天施政等内容。  相似文献   
68.
毛泽东的道德理想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深受儒家传统"内圣外王"理想模式的影响,尽管"内圣"与"外王"的具体内涵不同于传统儒家,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注重主体内在的道德修养,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改造主观思想世界,并由此导致外在客观世界的改造,即内圣则外王,内圣是外王之本。但这种理论过于理想化,在实践中也一再碰壁。  相似文献   
69.
被称为第二代新儒学家代表之一的唐君毅,运用圆融的形式把西方国家多位哲学家的理念援入中国传统儒道佛学之道德思想文化体系内.他的道德思想理念认为"中国儒家道德思想是以完成人格为最后目的,而不以之为任何事物之手段."他依据儒家之"天人合德"思想,透过人的道德主体观点去认识和理解"天"之超越性,使人的道德主体因此而获得"超越"的意义.唐君毅的哲思逻辑是以"天人合德"精神为基础作出"人极、皇极、太极"三极并建之理想道德文化世界的推论.当他不遗余力阐扬本土传统文化之际,亦为中国及西方文化之道德文化、文化价值、宗教信仰等作出评论与分析.唐先生能够奉献毕生精力于促进文化事业之原动力,乃是他希望能"为中国及西方之文化理想之融通建立一理论基础,并提出一文化哲学之系统".唐先生之愿望是提倡全世界人民得以分享多元文化的智慧宝库.他所希望的世界能够得享真、善、美的生活,这也是中国的儒学家、道学家和佛学家之学者们的祝愿.  相似文献   
70.
内圣外王既是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价值观念,也是其最高的政治目标和终极关怀。内圣以外王为依托,外王以内圣为基础。儒家强调内圣外王、由圣而王这样一种单向度的政治诉求,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很容易转化为其反面。理论上是圣者为王,实践中是胜者为王。理论上的圣王崇拜和实践中的胜者为王之间的张力,使得对道义的追求变得软弱无力,清官情结由此产生。清官情结不过是封建专制政治的必然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维持和延续封建专制统治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