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4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傅承洲 《求是学刊》2012,39(2):113-118
冯梦龙将二十回本《三遂平妖传》增补成四十回本《新平妖传》,不仅弥补了原书人物来历不明、故事交代不清的缺陷,而且将主要人物王则、胡永儿等妖魔化,又明确提出“妖由人兴”的观点,还补写了大量的世情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感.  相似文献   
42.
冯梦龙对主流性别规范所做的种种调和与修补,貌似反抗,实为妥协。他对情的倡扬,是以主流性别规范为养料的恶之花,是注入了传统性别观念之蘖的鸩酒。他对主流性别规范的再思考,再次证明了主流性别规范力量的强大。  相似文献   
43.
冯梦龙所修纂的<寿宁待志>创方志修纂的"待志"之体,又具有一定自传性笔记的特点,并于其中提出了自己的方志观,故该志在供后世方志编纂参考、补证它史相关记载之不足、研究寿宁民俗文化史和研究冯梦龙及其思想等方面都具有较高价值.该志的撰写亦存在如对兵事、人物记载过简、个别记载依据传闻等缺陷.  相似文献   
44.
冯梦龙编辑的两种笑话集《古今谭概》和《笑府》,差别非常明显.前者主要来源于古代典籍,侧重于文人雅趣;后者主要来源于口头讲述,侧重于民间俗谑.冯梦龙编辑、讲述笑话是因为“抑郁无聊”,用谈笑的方式来排遣胸中的苦闷.冯梦龙在讲述、搜集、整理、评点笑话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对笑话的特点与功能的系统认识.冯梦龙重视笑话的讽刺功效,所辑笑话多为嘲讽吝啬、谄媚、吹嘘、惧内、不孝、说谎等各种世间俗态,要用笑声来否定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丑恶现象.同时也不忽略笑话的娱乐功能,他在笑话集中搜集了不少纯娱乐笑话.冯梦龙认为笑话应该含蓄蕴藉,不能过于直白.讲笑话要引入发笑,需选择适当的场合和听众.  相似文献   
45.
春秋战国之际,走向解体的周代王官之学逐渐让位于以私人著书立说为特征的诸子之学.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延续了500多年的周代史官载记传统渐趋崩溃,因事而录的历史叙事模式和规范在事实上巳被打破,叙述行为中的主体性空前加强.大量存在干诸子著作中的主体性极强的叙述成分,即是中国古代稗史小说的初步形态.  相似文献   
46.
<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俞伯牙掉琴谢知音>讲述了两个湖北籍文化名人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故事.考诸冯梦龙、熊廷弼的生平以及冯、熊二人的交游可知,冯梦龙将<俞伯牙猝琴谢知音>赫然列为<警世通言>第一篇乃有所寄托而作.正当熊廷弼受谗遭诬深陷缧绁性命攸关之时,冯梦龙将一篇表现楚人重人才、重友谊、重知己的古老故事,置于自己新刊小说集的卷首,其中大有为之不平、为之痛惜之意.这大概也是冯梦龙作为一个无职无权且曾因言获罪的朋友,所唯一能做的了.中国人交友的淡泊与深沉,都已蕴含其间.不仅如此,对比冯梦龙天启前后的作品,还可以发现,其严肃性和深刻性都有所增强,或许,这多少也缘自熊延弼的悲剧所带给他的震撼与警醒.  相似文献   
47.
张宏涛 《职业》2013,(7):41-41
提起找工作,很多人都会说:不要太挑剔,不要期望太高,一要努力去适应苛刻的工作要求,而不是找你梦想中的工作,因为那是不存在的。但看看下面这些人的工作经历,会不会让你改变看法?明朝文学家冯梦龙编撰的《智囊》上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个人长得特别凶恶,人个头又大,还喜欢对人瞪眼,一般人一见到他就吓得绕路走。  相似文献   
48.
刘叙武 《天府新论》2013,(4):122-127
汤显祖传奇作品落场诗大量采用集唐形式,尤其是《牡丹亭》,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成为传奇落场集唐诗运用的典范佳作。然而大量文辞过于典雅的落场集唐诗却显示出汤显祖剧作案头化倾向严重。部分明代曲家有意识地纠正这一背离戏曲作为舞台艺术本质的倾向,强调场上演出的重要意义,表现之一就是改编汤作时或改或删落场集唐诗。从晚明清初传奇创作实践来看,剧作家已经找到"案头场上,两擅其美"的办法。  相似文献   
49.
杜十娘和莘瑶琴虽身处青楼却不甘堕落,从误落风尘的一刻起,便做着婚姻、家庭的梦。然而,从良的结局却一悲一喜,原因何在?杜十娘的悲剧在于她从良对象的选择违背了封建社会现实;宰瑶琴的喜剧是她从良目标的重新确立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这一悲一喜的结局表现了冯梦龙对妓女从良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50.
“三言”是明代冯梦龙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在“三言”有关复仇主题的篇章中,作者在为复仇主体选择复仇手段时呈现出明显的模式化的倾向,即:身负血海深仇的复仇者大多选择了科举作为复仇手段,通过科举,在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后从而达到复仇的目的。这与传统的手刃仇人式的复仇手段有着很大的不同。以科举作为一种复仇手段是有着很深刻的原因和社会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