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5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48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3篇
人才学   15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60篇
理论方法论   58篇
综合类   722篇
社会学   43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在儒学史上,元代许衡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儒者以“治生”为先务的思想。许衡的治生论是基于当时儒者的经济状况而作出的一种应对,表达的是儒者学做圣贤需要先解决生计问题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作为儒学的一个口号,它的确存在着措辞不当的问题。王阳明从儒学的基本教义出发,对它作出批评与修正。晚明以降,不断有学者对许衡的治生论给予肯定,但这些辩护在策略上都是极力撇清治生与营利的干系,在理论上都没有真正驳倒王阳明。当代学者余英时先生则从王阳明对许衡治生论的批评中解读出明代儒家伦理有了新发展。儒家伦理在明代是否有了新发展,以及这种伦理发展与社会风尚变化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因果关系,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论证。  相似文献   
82.
本文对印光大师的思想作了介绍和评论。印光大师是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他的思想博大精深,主要体现在融合儒佛,以佛包儒,极力反对排佛、斥佛的思想。在民族危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些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也反映出他探寻救国救民道路的爱国主义情感。  相似文献   
83.
吴冠章  朱更生 《天府新论》2007,(Z1):195-197
作为一种新儒学宋明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最终完成。在这一融和的过程中,作为当时的士大夫阶层,朱熹对佛教的态度也很具有代表性:一方面,政治上以儒家为正统,排斥佛教;但另一方面,从学术发展的需要出发“援佛入儒”发展新儒学,并将它最终落实到封建伦理道德上,为封建统治服务。  相似文献   
84.
本文认为《诗品》中存在着阳刚与阴柔两种审美趣味之间的张力,指出这种审美张力的深层结构是崇儒济世思想与崇禅道遁世思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阐明了产生审美张力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最后对《诗品》中的张力美作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85.
本文依据道儒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论述中国古典哲学折射的绿色意蕴。  相似文献   
86.
探讨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播与接受,是新世纪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焦点,古典文学的接受研究已取得不少实绩,而文学传播的考察初出成果、方兴未艾。程国赋教授的《三言二拍传播研究》(广东省“十五”社科规划项目最终成果,并获广州市社科联第八次社会科学出版资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以下简称程著)就是在此学术背景和研究趋势下,以“三言二拍”为个案,从传播的视角比较全面而深入地梳理和辨析了古典文学的多种“文学流通”方式及其意义。正如著者在其前言所说,该著是对中国古典小说“尝试新的研究视角、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结晶。…  相似文献   
87.
王安石援道入儒思想体系,表现在体用合一、本末兼备的道论,无善无恶、性情合一的性论,万物废兴、自外在我的命论三个方面。王安石的儒学思想体系达到了当时理论思维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88.
刘春玲 《阴山学刊》2003,16(4):25-28
晚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一系列变化引起了士人价值现、人生观和道德观的改变,出现了逃禅归隐、弃儒从商、纵欲享乐之风。这不仅表现了封建秩序已遭到严重冲击,也反映出士人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重新选择。  相似文献   
89.
在社会发生转型的春秋晚期与战国时期,政治是先秦诸子不得不直面的重大问题。在这当中,儒法两家对于现实政治的关注最令人瞩目,并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政治思想与哲学理论。作为各自学派集大成者的荀子和韩非,在儒法思想构成互补关系的战国晚期,具有可比较的价值与意义。道德是否具有工具性,能否作为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是荀韩共同关注的问题,并因立场的差异而使荀韩政治哲学思想分别呈现出道德于政治领域的弱化和政治的去道德化两种理论倾向与特征。这种既有继承又有推进的复杂关系,充分彰显了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由周制向秦制嬗变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复杂历史面相。  相似文献   
90.
审判是司法运行中的重要环节,中国古代司法审判制度在运行中,由于审判权不能划一行使呈现出“审出多门”的怪状.文章认为中国古代“审出多门”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各不同机关及皇权的审判,并从限制各机关权力、行政兼理司法、加强皇权以及权力一体化的政治体制几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反思当今司法需要走出“审出多门”的历史巢臼,汇入“审出一门”的时代潮流.借古鉴今,这对促进当今的司法制度改革,加快现代法治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