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38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91篇
社会学   15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唐韦绚所撰的《刘宾客嘉话录》是唐代笔记小说中价值较为突出的一种,所涉内容较为广泛,国朝文人剧谈、卿相新语、朝廷政事、经籍诂训及趣闻佚事无所不收,这给我们研究刘禹锡及中唐政治、思想、文学提供了重要史料。该书文学史料价值尤高,书中所记诗文评论和文人轶事,对研究刘禹锡的诗文主张和中唐文坛动向,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而所收的佚文佚句,又可以为后世的辑佚提供佐助。  相似文献   
52.
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先后被贬朗、连、夔、和四州达23年之久.这些中唐时的南方荒远之地,在刘禹锡的笔触下,展现出了新鲜、可爱的一面.这一时期刘禹锡的文学创作,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尤其是刘禹锡对民间文学的学习,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相似文献   
53.
黄世康 《源流》2012,(17):72-75
来历史文化名城连州旅游,除了品燕喜文化园里韩愈作记的燕喜亭、赏斑驳沧桑的石刻、观浓缩连州历史文化精华的刘禹锡纪念馆,还可以饱览向西倾斜一米多的慧光斜塔。当然,您还可以走进连州中山南路古街,领略连州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一个经典符号——起源与特点"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骑楼,商住建筑,立面形态建筑骑跨人行道,故名骑楼。据查《连县志》(民国三十八年版)大事记,民国二十年(1931),辟中山南路及东山马路。又,民国二十五年,辟中山北路。在中山南路骑楼老街一带居住的老街坊的记忆里,骑楼的出现,虽然将近百年,但它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简短时间里风靡全城,成为了这座古城亮丽的街景。  相似文献   
54.
柳宗元与刘禹锡是中唐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由于有着与屈原类似的资质才能、时代境况、理想追求及政治遭遇,故他们对屈赋皆有着不同程度的接受。考察柳、刘赋作,他们在承继屈赋关心时政之忧世情怀、嫉恶刺邪之批判理念、九死未悔之斗争精神及志端行直之高尚人格等方面有着相同的一面。然在赋体形式、创作方法、内涵特质、赋作精神和赋体发展等诸多层面,他们的认识又有着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55.
刘禹锡不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刘禹锡唯物主义的发展变化的哲学思想 ,不仅体现在他的散文中 ,而且也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其诗中所含的哲理较一般的诗人丰富得多。主要体现在两种类别中 :一、以发展的新陈代谢的眼光看待事物 ;二、以唯物的客观的眼光看待人事的变迁和历史的变化  相似文献   
56.
王顺 《社区》2015,(15):44-44
刘禹锡的《陋室铭》里有这样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一个社区可能是一个“陋室”,但一个社区会有“仙”,也会有“龙”,更会有“德馨”的居民,江苏省宜兴市宜城街道的新华社区就是这样一个社区。  相似文献   
57.
巴楚地域竹枝词在唐代因受到诗人们的关注而得以广泛流播,其中尤以刘禹锡为著名。他用竹枝词写风景言风土,革新了竹枝词的俚俗语言和激越声调,使得竹枝词从鄙陋变为文雅清新,实现了对竹枝这种地方民歌的成功变革。宋代黄庭坚也创作竹枝词,他在刘禹锡变革的基础之上,继续推进竹枝词的文人化倾向,他把文人的感兴与竹枝结合起来,用竹枝演唱诗词,使其诗文在民间广泛传播。这既扩大了他的诗文影响,同时也丰富了民间文艺的内容。从刘禹锡到黄庭坚,体现了巴楚竹枝词因文人的参与而逐渐雅化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58.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比起刘禹锡来,毛泽东更是自觉地和秋愁唱反调。但是,毛泽东在面对秋天的景象,面对秋天的传统母题,他调动起来的感兴,和刘禹锡、范仲淹、马致远大不相同。重阳节在他内心激发起来的不但没有忧愁,相反是一派革命乐观主义的豪情。词中“人生易老天难老”,本来是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原诗如下: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  相似文献   
59.
在中唐诗歌新变背景中,刘禹锡诗歌的创变特色并非特别显著,其诗歌的艺术个性体现为继承唐诗传统的典雅、宛畅、优美、蕴藉的审美特征,在保留传统唐诗诗性特质的基础上,用审美的形式来表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个体生命的独特感受。他对唐诗传统审美特征的继承有创作主张、审美趣味、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原因。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正是思想和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独特的精神气质使他的诗歌独具内在气骨,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使其诗和其他标举“雅正”的诗歌有了显著的区别,理性沉思和感性思维的结合使他的诗歌具有了独特的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60.
刘禹锡研究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