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11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80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49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18 毫秒
141.
威廉·荷加斯的《妓女生涯》和《浪子生涯》系列绘画,将新闻报道的案件分为"女人"的故事和"男人"的故事,来进行生动的图像叙事。在具体的图像叙事当中,呈现出固定主角的重复出现、顺序的情节叙事、剧场视点的戏剧性片段定格、叙事图像之世俗性的特点,极大地拓展了绘画的表现力。这些特点,与荷加斯以图像的方式来模拟剧场观剧体验的叙事方式紧密相关。正是基于这样独特的绘画方式,荷加斯的"生涯"系列深入人心,并最终成为18世纪英国叙事图像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2.
立足于当前社会的全球化、信息化和个体化背景,以涂尔干的《自杀论》为代表的传统范式其治理的有效性及路径理应被再诠释再反思,而以现代性为核心的主体危机视角正是对其的有力补充。网络“约死”的戏仿化特征,其所具备的非传统的嬉戏特质与仿效特质,既是对抗生命价值全面物化的一种方式,又是生命价值全面物化的一种表现,这也正是当代青年将自杀行为工具化、私人化和享乐化的主体危机体现。同时,正是其背后呈现的网络场域的“空间-幻象”二重性,一方面其空间实在性是私密交易与互动关系的技术基础,又是缺场经验对在场支配的合法性可能;另一方面,网络场域的幻象性更是享乐本质的“真实”,二者通过主体认同的纽带进一步扩散,才得以形成对自杀话语的响应并促使“约死”群体的自我确证。因而,想要治理这一消费生命的时代病症和吊诡逻辑,就必然要回归主体意识的治理,积极开展对抗“平庸之恶”的行动和持续进行哲学家式的“苦行”。  相似文献   
143.
李昕 《天府新论》2020,(3):134-141
李子柒短视频以古风田园为主题,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展示,建立起一种兼具“现实感”和“美感”的乡村田园生活,而由于视频中所展示出的自然乡村、传统美食与民俗工艺等,李子柒短视频进而被官方话语认定为一种“文化输出”,整个事件是一个关于构建“现实”叙事的文化现象。通过分析李子柒短视频如何以日常生活的“现场感”打造出一种“田园生活”的幻觉,并且分析这种作为“幻象空间”的古风田园所反映出的社会意识,以及这种社会意识所隐藏的城乡结构中的矛盾,进而得出结论:通过展示田园日常生活所建立的“现实感”,只是对现实的一种“反应”,而非对现实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4.
崔继业  赵莹 《社区》2012,(33):46-46
周末剧场,一个土生土长的社区草根式文艺组织,深深扎根在社区丰厚的文化土壤中,孜孜不倦地汲取养料,为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的居民群众奉献了一道道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  相似文献   
145.
通过精读拉康、齐泽克和弗洛伊德等学者的理论原著,以原质、叙事、幻象这三个核心范畴作为切入口,对精神分析学文论做出必要的提炼、梳理和评述。首先,在精神分析学看来,对象a是对原质的本体论阐释,原质构成了文学艺术的内在驱力。其次,以原质为内核的实在界之所以能够在文学中以一种能让人接受的逻辑形式被呈现出来,有赖于叙事抹平主体之内在创伤所带来的符号不一致性。最后,文学是主体欲望建构起来的一个关于创伤的幻象空间,这个空间所呈现的既非完全的主观世界,亦非完全的客观世界,而是“客观的主观”。文学就是对主体与自身内在创伤之核心不可能性的关系的隐喻。  相似文献   
14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部分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威胁,出现了精神危机。大众反思战争、厌恶政治、对资本主义模式存在的缺陷进行思考,信仰危机波及整个社会。后现代主义开始对历史、对正统哲学全盘否定并进行解构,在一定程度上中断了欧洲人在内心深处一以贯之的时间体验和历史观念,使一部分欧洲人充满焦虑情绪和绝望感。欧洲这种独特的精神体验和文化状态,自然会呈现在艺术家贝尔特鲁奇的文本中。贝尔特鲁奇这种文本建立的目的是在探索一种新的资本主义"秩序",或者是期待"革命之前"的资本主义秩序回归,不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做出"阉割性"的暴力反抗,他所标榜的马克思主义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贝尔特鲁齐作为一个创作的主体,他的文本既有着"主体"生命经历的个人印记,也有着特殊的历史的空间规定性,所以他只能成为一名伪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147.
齐泽克对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在于他把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范畴变成了政治和哲学范畴。从拉康主义出发,齐泽克认为意识形态就是建构社会现实的无意识幻象。他从微观的心理层面阐明意识形态幻象如何通过剩余快感的运作方式来建构社会现实,并缝合社会的裂缝和缺口,遮蔽社会的基本对抗。总体而言,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是一种纯粹的乌托邦式的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148.
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价值虚无主义课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对现代人价值虚无主义命运的批判性分析.通过揭示现代性的核心理念"理性"及其解放承诺的虚幻性,马克思在哲学史上最早阐明了价值虚无主义的思想根源,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资本虚无力量的剖析,马克思深刻揭示了价值虚无主义的现实根源.深入探讨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价值虚无主义课题之间的深层关系,将为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理论背景、理论性质、当代意义等重大问题,提供一个十分重要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9.
《单向度的人》剖析了发达工业社会中意识形态单向度趋势和政治一体化的发展状况,马尔库塞认为只有通过"文化大拒绝"和艺术救赎的途径,才能避免"单向度的意识形态",使之获得"双面发展".这其实只是一种解放的幻象,因而最终走向了乌托邦.但这一理论也深刻揭示了当下社会意识形态弱化倾向的根源,为我们解决目前面临的意识形态问题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50.
程谦 《城市》2007,(1):73-75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的日益发展,在城市建设中,除了住宅、写字楼以外,各类医院、剧场、体育场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大型公共建筑工程越来越多.这些建筑,无论是其整体建筑造型和环境条件,还是其整体建筑布局和使用功能等方面,都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和专业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