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134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296篇
社会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晚唐咸通之后,艳情诗风靡一时。一方面,诗人们为避世和解忧而把心灵的寄托转向歌楼舞榭,在苦闷的心理中寻求感官的刺激以为排遣,抒写风流缱绻的艳诗。另外一方面,社会风气极度腐化,士风放诞无禁。艳诗的倡行其道就是受到这一时期流连声色、纵情逸乐的时风的影响。最后,晚唐时期功利注意文学退潮,代之而起的是重视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由言经世之志转向缘个人之情。失去了诗教势力的管束,艳诗在晚唐故能倡行其道。  相似文献   
52.
晚唐文人词比之中唐文人词其发展演进速度喜人,从作品数量和作家队伍、社会对词的消费需求和范围、艺术表现和内容题材来看,晚唐文人词以其独特的个体创造和卓越的艺术成就,为此后文人词的发展树起了一块具有典型意义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53.
南朝咏物诗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咏物诗的发展历程中 ,南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由齐到梁 ,咏物诗开始独立成体 ,进而初具规模。这一诗体的日渐繁盛是南朝诗坛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南朝文人集团的兴盛及其群体文学活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4.
黄庭坚出于佛禅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有意创制艳情词.这首先与他的佛学经历、佛学修为,禅宗特别是黄龙派的刚猛禅风有关;其次,与佛禅的女性态度,以及黄庭坚本人所受到的佛禅无差别对待"中道观"的思想有关;再次,与他的词学现有关,他所秉持的词学观,也深受佛禅思想影响.南宋陈善、朱熹等人,对黄庭坚创作艳情词的良苦用心和慈悲用意,做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55.
评中国古代亲情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亲情诗虽未立名,但它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却是大量存在。始自《诗经》的亲情诗就以其高起点传承于后世。亲情诗的优良传统和表现体系,都值得认真总结,予以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6.
南朝宫体诗表现出了强烈的审美倾向,即“以悲为美”,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宫体诗乐于以“怨妇”,“弃妇”作为表现对象:其次,宫体诗所着力描摹的是女子的泪眼愁容,哀情怨态:再次,宫体诗所选取的前代女性形象也都是些失宠或者境遇坎坷凄凉的女子。这种审美情趣折射出了宫体诗人独特的心理,即他们抱有的赏玩、男权、宣泄心理。  相似文献   
57.
黄中祥 《西域研究》2014,(2):124-127
本文运用诗学的分析方法,从哈萨克族叙事诗《阔孜库尔佩西与芭艳苏露》八个版本中消失的母题入手,分析了民间文学作品中的母题消失现象的原因。民间文学伴随着自然环境的更易和人文社会的变化而传承,始终展现着时代的特征。一部叙事诗的母题之所以消失,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艺人和听众所处自然和人文环境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58.
史亦 《山西老年》2014,(10):25-25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当天下午政协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奠基典礼,毛泽东主席亲自铲土为纪念碑奠基。纪念碑的设计工作由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主持。具体工作由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处下的设计组承担。  相似文献   
59.
"国风"情诗集中并显豁于郑风、陈风.郑情诗率真细腻,颇具野性本真之美;而陈情诗缠绵惆怅,呈现一种朦胧神秘之美.二者风格之异源于郑地商旅文化不同于陈地部族巫鬼文化.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