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9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46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94篇
人才学   14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255篇
理论方法论   39篇
综合类   668篇
社会学   30篇
统计学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袁琳蓉 《民族学刊》2014,5(3):59-66,126-127
宗教现象是民族学者了解羌族文化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对羌族宗教研究作回顾与反思有重要价值。二十世纪初,英国传教士、民族学者陶然士以传播论为依据,认为羌族是希伯来人的子孙后代和一神论者。三十年代,美国学者葛维汉以鲍亚斯的文化相对主义研究羌族宗教信仰,批评陶然士的观点。中国民族学家胡鉴民以功能论来论证羌族原始宗教是羌族文化的本质。从五十年代到现在,中国民族学者结合了欧美以及我国民族学的传统,对羌族宗教信仰进行研究,基本上与前辈一脉相承。不同之点,过去是筚路蓝缕,现在是日渐茁壮。胡鉴民认为宗教是“羌族文化中最可宝贵的一部分”的概念,促成了一种新形态的研究模式,其影响是深远的。学界对白石崇拜信仰研究已逐渐成为羌族研究里的显学。  相似文献   
32.
杨朱是一位原始道家哲学人物,他以自然主义感觉论即人是一个感性实体为地基,以物我、人己、生死、名实等范畴为构架,构建了其“重生”“为我” 的自然主义生命哲学体系。与列子一样,杨朱是从老子到庄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过渡,丰富了庄子的生命哲学,所以,学界有“老、杨、列、庄”之说。但是,由于史料的不足和认识上的偏颇,自孟子以后,杨朱“轻物重生” “人人为我”的思想被曲解了,成了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的化身。实则,杨朱“重生” 的实质是“贵义”,其“为我”的目的是“为人”。杨朱受了老子思想的影响,以“全性保真”为宗旨;在思想上,反儒非墨,认为儒家的仁义道德不但虚伪,而且害性伤真,墨家的兼爱、利他则虚妄不实。因此,具有理想个人主义思想的杨朱主张以“人人不利天下则天下治” 的自治来对抗儒家礼乐的君制,以自爱、自利、尚异来取代墨家的泛爱、利他、尚同。而杨朱张扬主体的思想则富有积极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33.
韩民族有其固有的原始意识结构——“兴”与“风流”.与中国文化中的“兴”立足于伦理本位、追求“大同”的精神不同,韩民族的“兴”与“风流”根植于生命本体,追求重生精神,进而使“兴”与“风流”直接与审美情感和价值判断相联系并升华为一种审美境界.韩民族先民具有的自然原始性、巫术性的歌舞形式,在游戏的文化功能中,形成了“兴”与“风流”的文化特性,而其全员参与性、与“神”的沟通性和规范的游乐性则构成韩民族固有的原始意识结构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4.
周菁葆 《琼州学院学报》2012,19(1):16-17,35
本文从黎族现存性崇拜遗物以及服饰图案和龙被艺术中遗存的古代信息中,钩稽出古代黎族社会中的女性生殖崇拜和男性生殖崇拜的内涵。  相似文献   
35.
人是生活在秩序维度的,人的生命的价值,尤其是劳动力的价值,与处于不同秩序维度有关系。公共慈善也是如此。它有原始秩序的维度,也有扩展秩序的维度,在不同的维度里,有不同的价值。从特朗普家族慈善基金会的命运,可以见出慈善和慈善组织涉及到的不同维度秩序的冲突。更好地发展慈善和慈善组织,需要解决冲突,在不同的秩序维度里,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36.
在上古神话中,蕴含了中华民族在礼义文化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原始道德,即对武器、死亡和复仇的崇拜。通过对上古神话和武侠小说的比对研究,笔者以为,上古神话中记载和揭示的向暴力倾斜的原始道德,是中国人接受和喜爱武侠小说的民族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37.
在周代宗法制社会里,婚恋行为虽被主流社会以婚礼的形式加以规范,但这并不意味着各种原始婚恋习俗的彻底灭绝,相反,它们仍存在于周代社会。春秋时期,随着理性精神的觉醒,这些风俗对上层的礼产生强大的反作用。由蒙昧时代的原始婚俗发展到文明社会的婚礼,标志着社会理性对人类原欲的约束,而春秋时代原始婚俗对礼的反作用,则意味着被礼压抑的人性本然状态及原欲的适当表露和渲泻。从人类社会进化的角度观察,二者同样具有合理性。后者带有浓重的颠覆性、全民性、狂欢化特征,是春秋节日歌会和歌俗的基础,而节日歌会、歌俗又是催生《诗经》恋歌的温床。  相似文献   
38.
从考古发现看西藏史前的交通与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巍 《中国藏学》2013,(2):5-24
近年来一系列考古新发现揭示,西藏高原史前人类与外界曾发生过密切的文化交流,并且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交通贸易中形成了一定的交易物资种类和较为固定的交通路线。事实证明,早在距今约5000年左右,西藏高原居民便已经和中原及黄河上游、喜马拉雅山周边地带的原始文化之间有着相互交往和影响,宝贝的南下,玉石的西传,麦类作物的东渐,早期金属器的传播,都在高原留下了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这些史前文化的成就,奠定了后来吐蕃王朝统一高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也为我国西部边疆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开辟了最初的交流渠道。  相似文献   
39.
毛雪彦  张亚辉 《民族学刊》2015,6(4):8-16,95-97
古典进化论学派学者麦克伦南(John· Fergus· McLennan)曾在其著作《原始婚姻》中对一妻多夫这种婚姻家庭形态进行了论述。麦克仑南对一妻多夫的基本看法是,这种婚姻家庭形态并不是一种例外和反常形态,而认为一妻多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和普遍阶段。麦克仑南的这个论点是基于他对人类早期社会基本图景的推论和分析。本文试图在说明麦克伦南关于人类早期社会与婚姻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来讨论一妻多夫制在其中的序列与价值。  相似文献   
40.
运用神话-原型批评分析方法,结合瑶族史诗<密洛陀>,对瑶族作家蓝怀昌的长篇小说<波努河>里人物形象的原始意象作初步探讨,以感受远古人类民族文明与当代文化艺术之间脉脉相承可谓类似或相应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