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有些论者将自由与秩序视为一对冲突的法律价值,这种看法意味着自由一定意义上就是“无序”、必须被秩序所规制,降低了自己的价值,容易造成法律排斥自由的误解,与“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是自由的保障的看法相抵触,有必要予以厘清。事实上秩序并不必然与其他法律价值冲突,所谓自由与秩序的冲突,是指自由与法律秩序中的其他价值追求的冲突,或者是指不合理的秩序与自由的抵触。就自由与秩序的关系而言,秩序价值是自由价值形  相似文献   

2.
慈善法主要调整捐赠人对社会弱势群体救助过程中所产生的法律关系.长期以来,"谁"具有慈善募捐资格一直是困扰慈善法学者的一道难题.将来我国制定慈善法时应将慈善募捐主体分类治理.将慈善组织划分为公募慈善组织与非公募慈善组织.慈善法应授权公募慈善组织自登记之日起取得慈善募捐资格.非公募慈善组织可以与公募慈善组织合作共同开展募捐活动.此外,为促进慈善事业的专业化发展,我国应借鉴国外立法,在慈善法中建立慈善募捐专业人士管理制度.募捐商业合作伙伴、职业劝募人、慈善募捐顾问在具备法定条件时可以参与慈善募捐.  相似文献   

3.
慈善捐赠法律关系有三种基本类型,即慈善捐赠合同、慈善信托与慈善组织设立。三者各有理论基础,表现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异,但就其内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而言,却又大同小异。就其社会作用、社会效果而言,则可谓殊途同归,均是为了保障慈善捐赠人的财产所有权的顺利转移以及慈善目的的实现。这三种典型的慈善捐赠法律关系犹如三大支柱,稳固了慈善捐赠的典型形式,并将慈善捐赠法律关系的参与者的权利义务关系固定了下来。就慈善捐赠人的法律地位来说,他们不外乎是赠与合同中的赠与人、慈善信托关系中的委托人以及慈善组织设立法律关系中的出资人。  相似文献   

4.
2016年3月公布的《慈善法》最终确立了慈善组织认定制.慈善组织认定是由认定机关对组织的慈善属性做出肯定的行政确认行为.已认定的慈善组织具有特定的法律地位,包括享有冠名权、公益捐赠票据申领权、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确认权、公开募捐资格申请权等.慈善组织认定的申请主体是非营利组织,不限于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民政部门应该建立慈善组织认定委员会进行"慈善属性"的事实判断.慈善组织的认定标准包括具备法人资格、以慈善活动为宗旨、满足慈善活动支出和管理费用标准、不以营利为目的等.目前,慈善组织认定的法律规定仍有不足之处,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补充和细化.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慈善组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家瑶 《东方论坛》2009,(3):102-106,118
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发展的载体,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慈善事业还处在初级阶段,一些显现的、潜在的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慈善组织的发展及其社会功能的发挥。中西方慈善组织在发展上的差距与它们各自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根基、运作模式和机制、政府与组织之间的地位关系等有关。解决社会慈善核心价值观缺失问题,克服因缺乏制度支持而导致运作随意性消极性的缺陷,调整政府与组织之间的不协调性关系是目前我国慈善组织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以“扬弃”之态和“包容”之心汲取发达国家的慈善理念和管理经验,有助于我国慈善组织的效率提高和功能发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迅速。但我国目前慈善组织偏离其非政府组织本质,政府对慈善组织的行政管理代替其法人内部治理。应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在我国慈善立法中取消"双重管理体制",对各种慈善组织进行科学分类,重构其与政府的关系,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认为现代慈善伦理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实现价值的重构,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提出通过培育慈善文化、强化政府责任、健全慈善组织等路径,不断彰显现代慈善伦理的价值,从而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制度原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美美事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公众的问责直指以中国红十字会为首的慈善组织。一系列应对措施并未挽回信任,反而使慈善组织集体面对捐款额锐减的尴尬局面,凸显出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缺失。本文从制度层面对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进行探究。首先以中国红十字会为例,通过对其组织架构的考察揭示政府对慈善组织实施控制的普遍情况;进而推测,政府与慈善组织之间的制度关系是造成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之后从准入门槛、权责关系、监督机制三个角度,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这一现状做出制度层面的解释。结果证实了之前的推测,并得出结论:政府与慈善组织之间的制度关系是造成其公信力缺失的重要原因。最后从实际出发,简要提出了三条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计划慈善体制被打破,慈善呈现出自由而多元的特点。中国现实社会中存在两类慈善:一是纯粹的慈善,二是带有功利倾向的慈善。为了促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既能坚守慈善的伦理本质,又能更好地获取发展的动力,须要对我国慈善事业进行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慈善,要运用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引导方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固守慈善的伦理本质,倡导纯粹的慈善理念;强化企业家的责任意识,提升企业慈善的道德境界;重视慈善法律法规建设,保障慈善走向法治轨道。  相似文献   

10.
试论慈善组织的福利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慈善组织与社会福利之间具有内在的亲和关系,是社会福利供给的重要主体,慈善福利具有人道性、选择性、多样性和无偿性等特点.在福利供给中,慈善组织扮演着福利生产者、筹集者、输送者和分配者等角色,发挥着募集慈善资源、实施慈善救助、嫁接慈善桥梁和传播慈善文化等作用.  相似文献   

11.
慈善行为既出自人们对弱者和贫困者同情的善良意志,反映了人性的光辉,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慈善事业的发展既是政府鼓励和推进的事业,也需要全社会民众的积极参与。目前,官办慈善组织在组织公益慈善活动方面起了主导作用(甚至是支配作用),但近日诸多公共事件的发生使这一体制遭到许多批评,并使慈善议题成为大众舆论的焦点。因此,在有关慈善事业发展的研究中,我们既要考察目前慈善事业发展中政府所起的作用,更要思考如何调动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的积极性来共同参与。分析我国的官办慈善体制所存在的问题,思考我们如何推动民间慈善和私人慈善活动的发展,使慈善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宗教界公益慈善的组织化进程中,统一战线发挥了政治合法性考量与枢纽性协调引导、服务和监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宗教界发扬服务社会、行善济世的优良传统,在扶贫济困、帮学助残、救难赈灾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并且公益慈善呈现出组织化的发展趋势。在对宗教界多个慈善组织的调研基础上,指出由于宗教界的公益慈善尚处于组织化发展的初期,还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从而提出完善统战体制的顶层制度设计、设立宗教界公益服务促进会和公益信息平台、协调和规范宗教界公益宣传、建立健全宗教界公益服务的统战服务监督机制等对策,引导宗教界参与社会慈善公益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3.
现代慈善是一种公益伦理,它往往需要通过市场机制、商业原理去配置慈善资源。营利组织可通过“非营利性”手段为履行社会责任,而非营利组织可通过营利性手段使组织永续发展。但是,“慈善”和“商业”行为还是存在本质区别,因而仍有必要加强化慈善商业化监管。建议出台相应法律,完善营利法人社会责任制度,加强非营利法人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慈善信义法律关系,将营利性法人的“非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法人的“营利性”行为纳入法制的轨道。  相似文献   

14.
汤仙月 《东方论坛》2010,(3):112-115,122
我国的慈善事业存在捐赠额占GDP比例小、民众积极性偏低、政府运作色彩浓厚、慈善机构社会公信力较低等问题,这是慈善文化困境的一种反映。当前,我国慈善价值观面临如何正确对待个人美德与社会责任、施予与尊重、施善与回报、志愿性与强迫性的二元悖论。应推动慈善文化转型,构建"以人为本"的慈善文化,包括确立和谐社会观、社会责任观、现代财富观,并建立相应的慈善制度。  相似文献   

15.
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需要,在当前是与佛教慈善的现代化进程纠结在一起的。佛教慈善观念向生态环保的拓展具有不同于传统慈善的内涵和特征,它要求立足佛教慈善传统,吸收融合现代慈善理念,涵摄生态环保意识等。佛教慈善实践对生态环保的关注目前主要集中于生态环保意识和生态生活方式的宣传方面,其进一步的拓展应结合现实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开展生态环保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项目,它要求佛教慈善基金会、佛商、佛教志愿者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6.
港澳地区宗教公益慈善事业大力发展,与宗教团体自身的慈善理念和努力有关,与政府的激励和有效监管有关。政府对宗教团体开展公益慈善活动较少直接干预;政府通过出资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促进宗教公益事业发展;通过减税等手段激励宗教公益事业的发展;同时对宗教团体的公益慈善相关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香港澳门政府对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管理对大陆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从非营利组织的视角出发,考察中国当代大陆佛教慈善事业的管理机制,发现过分借鉴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的科层化运作模式,佛教慈善事业因此存在着合法化危机。这一危机具体表现为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对佛教僧团的“祛魅”和“赋魅”,以理性和现代性取代了佛教慈善事业的精神属性。台湾佛教慈善界的“卡里斯玛”支配模式与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的结合,是化解佛教慈善事业合法化危机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慈善机构维持垄断格局,是我国慈善事业制度缺陷的典型瓶颈,结果必然会使慈善事业依附于政府,无法变成真正的社会公益活动,也无法吸引更多财富流向公益事业造福社会.此外.因没有专门的法规条款和行政文件,慈善公益组织的财务制度、募捐善款、救助项目等都缺乏相应的法规依据,这也使得民间慈善组织难以壮大,应通过建立完善慈善法、税收优惠制度等措施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
海峡两岸佛教慈善事业可从理念文化、政府政策、社会民众认同、佛教自身建设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在理念文化方面,海峡两岸皆以人间佛教思想为核心理念。在其他三方面,台湾地区因为社会经济转型先于大陆大部分地区,因而在政府政策对佛教慈善事业的支持、佛教界在推动民众对佛教慈善的认同和参与、佛教自身的慈善管理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已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有效的运行模式,如慈济"会员→委员→会长"的劝募模式;善款善事公开、善款专项专用、产业与管理分离的慈善管理模式等,能够有效地调动民众的捐款热情,推动佛教慈善事业的拓展。大陆佛教慈善团体则存在专业化不够、对志愿者的培训和引导不足等局限。两岸佛教慈善事业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有利于促进民间慈善和整个社会福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