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16年3月公布的《慈善法》最终确立了慈善组织认定制.慈善组织认定是由认定机关对组织的慈善属性做出肯定的行政确认行为.已认定的慈善组织具有特定的法律地位,包括享有冠名权、公益捐赠票据申领权、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确认权、公开募捐资格申请权等.慈善组织认定的申请主体是非营利组织,不限于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民政部门应该建立慈善组织认定委员会进行"慈善属性"的事实判断.慈善组织的认定标准包括具备法人资格、以慈善活动为宗旨、满足慈善活动支出和管理费用标准、不以营利为目的等.目前,慈善组织认定的法律规定仍有不足之处,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补充和细化.  相似文献   

2.
非营利组织的商业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外在环境变迁的影响,非营利组织面临着成本增加、捐赠和资助减少,营利性公司成为竞争对手等威胁,越来越多的开始向商业领域拓展。通过对非营利组织商业化产生的原因、商业化的途径,以及商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与防范等问题的初步探讨,初步回答了非营利组织如何使得利润产生行为与组织的使命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慈善组织进行商业化运作由于法律规定不明,“涉商”主体身份并不合法,其运作过程也缺乏有效监管,一旦风险控制不力,则慈善组织将最终被异化为商业机构.因此,加强监管、规范运作意义重大.必须完善立法,制定详细规则规范慈善涉商,强化立法;授权相关主体实施全方位监管;严格增税,利用差别待遇,约束其盈利活动;控制风险,健全风险控制流程以求全程监控.  相似文献   

4.
慈善组织是指具有慈善性质的公益性非营利、非政府组织.一个真正的慈善组织应具有以下基本要素和特征:第一,慈善性,慈善性要求慈善组织从事所有活动都应以仁慈博爱的信念为出发点,同时,也可以保证慈善组织始终以较高的道德标准进行自我约束;第二,公益性,公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人群的利益,产生组织的宗旨和目的是公共利益而非其他,一切组织的活动都不应背离这一目的;第三,非营利性,即慈善组织的财产基础是基于捐赠的公益产权,非营利性是慈善组织与其他商业企业的根本区别,也应是外部监管的重点之一;第四,非政府性,即慈善组织以社会公共责任而不是以国家职能为基础,在制度上与国家机构相分离,政府不能随意干涉组织活动.  相似文献   

5.
以否定判断方式表达的非营利法人概念,具有与生俱来的语义模糊性和体系开放性,是对奉概念严谨性为圭臬的民法思维方法的极大挑战。厘清非营利法人概念的基本内涵,已经成为我国民事立法活动中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一个法律定义就是一个法律规则,因此,法律概念应该具有可规则性。在非营利法人的诸多定义范式之中,"目的—利润"范式更符合可规则性标准,非营利法人可以被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的、排斥利润分配请求权的法人组织体。  相似文献   

6.
随着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企业在社会慈善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企业慈善行为主要基于经济利益、社会责任和政治目的三个方面的动机,但当前我国企业慈善意识不足,企业慈善行为的组织体系及相关法律制度、激励制度不健全,需要企业、政府、公益机构多方协作,通过转变企业自身观念、强化企业慈善战略管理,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大力发展民间慈善组织,利用媒体资源引导社会舆论,培育慈善文化等措施鼓励引导企业慈善行为。  相似文献   

7.
我国企业战略性慈善模式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慈善作为一种超越道德、法律、一般商业运作或公众期望等的自愿性商业行为已然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高级形态。西方企业慈善行为已实现了由传统性慈善模式向战略性慈善模式的转变。转型时期,我国企业作为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主体自然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与责任,战略性慈善模式是我国企业参与慈善捐赠的现实需求与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非营利组织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事务管理当中来.非营利组织可以被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处于政府体系和企业部门之外的社会组织;其本质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能将其所获得的盈余用于领导者和其他成员间的分配和分红,不得将组织的资产以任何形式转变为私人财产.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非营利组织发展中日益暴露出问题和不足,造成公共责任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借"慈善"名义行骗及公益性、志愿性不强;造成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管理不规范,法律法规不完善、内部自律机制不健全、社会监督严重缺位;非营利组织落实公共责任的主要途径包括建立相适应的法律、增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监督、加强非营利组织内部监督与自律.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的缺失必然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招致公众的不满,资源的减少及浪费,损害公共利益.因而,必须加强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缺失严重阻碍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主要原因包括慈善组织内部的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外部的诚信监督,没有实现完全独立以及完全非营利性,社会信任危机严重.应从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入手,加强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分析非营利组织竞争的性质及基础入手,揭示完全非营利性市场及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并存的混合型市场中非营利组织竞争的前提条件、层次及基础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非营利组织的视角出发,考察中国当代大陆佛教慈善事业的管理机制,发现过分借鉴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的科层化运作模式,佛教慈善事业因此存在着合法化危机。这一危机具体表现为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对佛教僧团的“祛魅”和“赋魅”,以理性和现代性取代了佛教慈善事业的精神属性。台湾佛教慈善界的“卡里斯玛”支配模式与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的结合,是化解佛教慈善事业合法化危机的出路。  相似文献   

12.
对于慈善组织概念以及制度创新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慈善法实施的重要保证。慈善法从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对慈善组织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慈善组织成为了法律概念。慈善法明确了慈善组织的登记制度,改变了原有的“双重管理制度”;规定了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为实现慈善组织的自治提供了法律依据;将年检制度改为年报制度,实现了慈善监管方式的变革。慈善法的实施需要制定慈善组织的组织形式与登记管理的具体规定与办法,出台有关慈善组织法人治理的国家标准,对接年报制度与慈善监管体系,实现对慈善组织与慈善活动的有效监管。  相似文献   

13.
慈善基金会作为一种非正式组织,它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制度环境的支持.良好的制度环境能对慈善基金会的发展进行有效并合理的规范和控制.因此,构建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是推动我国慈善基金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中国的现实情况以及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只有完善税收制度、法律制度和社会信任制度,才能促进我国慈善基金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慈善与道德有关,但不仅仅属于道德范畴。现代社会的慈善是一项社会化的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因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当前需要改变关于慈善的旧有观念,大力宣传和普及现代慈善意识。  相似文献   

15.
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传递着人们的爱与希望,助力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然而近年来,慈善活动中施助者“诈捐”、受助者“骗捐”、慈善组织违规操作与善款他用等失信行为时有发生。这与慈善参与者诚信缺失、监管不足、立法缺失等都有着极大关系。从道德自律、多方治理、法律法规三方面出发制定对策,可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法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芳 《东方论坛》2009,(6):119-124
慈善组织信息公开是各国慈善法律所确立的基本制度。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法理基础有两个方面:一是慈善组织是以公益为目的的、承担着重要公共服务职能和公共责任的组织;二是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制度的核心是公众知情权的保障。以慈善组织的公共性和公众的知情权为基础,建设我国的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制度,对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慈善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从我国目前的形势来看,我们迫切需要激起社会怜贫恤弱的爱心,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慈善以其仁爱之心,关爱弱势群体和困难人群的生存处境,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期望,有助于弥补过于悬殊的社会贫富差距;慈善所表达的善意和爱心,有助于克服日益严重的社会疏离和隔膜,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亲近、沟通与认同,增强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友善,从而增进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8.
人是生活在秩序维度的,人的生命的价值,尤其是劳动力的价值,与处于不同秩序维度有关系。公共慈善也是如此。它有原始秩序的维度,也有扩展秩序的维度,在不同的维度里,有不同的价值。从特朗普家族慈善基金会的命运,可以见出慈善和慈善组织涉及到的不同维度秩序的冲突。更好地发展慈善和慈善组织,需要解决冲突,在不同的秩序维度里,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新通过的《慈善法》,有必要全面、深入理解其内容,澄清模糊认识,完善缺陷和不足.针对《慈善法》在慈善含义、慈善信托、慈善信息公开、慈善服务、慈善组织投资、慈善税收、国际慈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适当的时机应当对《慈善法》予以修订或通过司法解释、实施细则等加以完善,使慈善法形成一个完整、有序、严谨、可行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20.
文章指出,传统农村社会中的非营利组织曾在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新出现的非营利组织既是基于农民的维护个人的经济和社会权利的现实需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供给、维护社会公平、培养新型农民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农村非营利组织还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实现规范化管理,建立起良好的组织间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