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0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60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16篇
人才学   27篇
丛书文集   862篇
理论方法论   96篇
综合类   1813篇
社会学   116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206篇
  2013年   172篇
  2012年   170篇
  2011年   198篇
  2010年   195篇
  2009年   226篇
  2008年   239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冯梦龙改编汤显祖的名剧《邯郸记》为《邯郸梦》,收入《墨憨斋定本传奇》.冯梦龙通过改编文本,表达了崇北尊古的曲律观,并以此来规范传奇创作,《邯郸梦》改订的曲牌范式虽没有被曲家编订曲谱时采纳,但也不可完全否认其定曲体的文体意义.  相似文献   
82.
《齐民要术》是中古时期口语性较强的一部农业科技著作,书中使用了较多复合词,有的复合词意义相近或相关,彼此聚合成群,形成了不同的同义词词场。这些同义词词场中的复合词在构词上都有相同的特点:即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语素单用时意义相近或相关,这样的复合词应是当时的语言社团根据已有的并列式构词法创造的新词。在汉语词汇的历时发展中,《齐民要术》中使用的同义复合词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结果:由曾经常用的单音词作语素构成的复合词或易于通过隐喻机制形成新义的复合词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生命力相对较强,在竞争中也相对较容易发展成汉语中的常用复合词;使用频率低或难以产生隐喻引申义的复合词很容易退出语言交际领域,从而成为汉语词汇历史发展中某阶段的陈迹。  相似文献   
83.
杜甫有多篇诗作直接描写唐朝著名军事家郭子仪。这些诗篇虽然并非作于一时一地,但将其以适当的方式缀合起来,则可以构成郭子仪诗歌组,或简称诗组。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杜甫的郭子仪诗歌组具有传记文学的性质,并可与正史之记载相互补充。杜甫的郭子仪诗歌组与诗经《小雅·六月》具有较强的对应性。这种文本间的契合绝非偶然,它说明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所开创的中国诗学传统。杜甫的郭子仪诗歌组具体诠释了六义中的赋之本质特征:纪事传人。由杜诗的传记文学性质而上溯六义中的赋,可以深化我们对于六义的本体论认识。  相似文献   
84.
[摘要]传统德古调解是典型的教化型调解,在社会转型期新型德古调解对传统德古调解进行了改造和利用,成为了彝区人民调解的模式,它是典型的交涉型调解。新型德古调解中德古发挥着重要作用,他是传统型权威和合法型权威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85.
在传统语言学中,隐喻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方式,但认知语言学家则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它还被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隐喻概念或概念隐喻。根据这一隐喻概念理论,分析一些空间介词所体现的隐喻概念及其存在的经验基础,可为英语介词隐喻义的教学提供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86.
魏源治《尚书》主张专宗西汉,注重阐发微言大义,其所著《书古微》即以此为职志。此书继承常州学派庄、刘等人的学术特色,加以自己的发挥与引申,得出了许多常人注意不到的"大义"。这一学术特色的根源在于,魏源相信《尚书》曾经孔子亲自编撰、删削,必有深意存焉。但同时《书古微》在阐发微言大义时,也多有罔顾史实、无根失据之论。  相似文献   
87.
李石 《北京纪事》2011,(9):79-80
北京的琉璃厂是全国有名的古文化街,在古街路东著名的"史善朋琴社"后面的前孙园胡同里曾居住过一名经历过抗战的老人,他叫李芳。我第一次见老人,觉得挺可怕,两只眼睛有一只已深陷下去,后来才知道已失明了,有时戴着一个独眼罩,脸上还有一大道深深的伤疤,斜贯整个面部。  相似文献   
88.
挚友吴先生是古徽州(现黄山市)歙县昌溪一位大徽商的后裔。虽经“文革”十年浩劫,仍保留了其祖、父辈的部分遗物。尤其是一些清末民初的老相片,令我惊叹。而其中一张其祖父在“北京歙县会馆”天井院内和徽商们集体合影的老相片,更显弥足珍贵。(见图)  相似文献   
89.
我们这里所说的“歙县会馆”,是指明、清时期建在北京的歙县会馆,而同时期歙县也在武汉、扬州等好多地方都建有会馆,则男当别论;我们之所以要在诸多会馆中,特别对“歙县会馆”加以专论,不仅是因为歙县是古徽州的第~大县、是古徽州府衙的所在地,而且更因为“歙县会馆”最具徽州会馆文化特色、已经成为中国会馆文化研究界公认的“标本性载体”。  相似文献   
90.
骊靬文化是近年来史学界一个热点话题。一方面,着重于一些历史细节的梳理与比较,如对其字词演变线索、对"骊靬"之名的来由属地与渊源进行了推测;另一方面,结合军事文化、基因旁证,以及参照世界古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建筑史等领域的诸多线索,从特定的历史地理视角来分析与审视这一文化现象,尽可能客观勾勒骊靬文化的历史轮廓。我们应该置于更广阔的视角中去体会这一问题所展现出的文化包容的辩证内涵,获取文化动态演变中富于哲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