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80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洛丽塔》在美国正式出版之前和出版之初,围绕该书究竟是否为一本"淫书"这一话题,引起了一场激烈的文化论争。这次论争探讨了社会道德意识和文化的可接受性边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作家、对文学作品的发行和传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意义。《洛丽塔》的成功以及围绕它而展开的辩论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美国社会中文化的可接受性边界——这是纳博科夫对美国的文化生产所作的一次意义深远的贡献。  相似文献   
32.
埃文一佐哈尔创建的多元系统论自诞生以来,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描述性的新途径,将翻译研究引上了文化研究的道路。多元系统论对文学翻译尤其是翻译策略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阐释力,但该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以多元系统论为框架,结合《飘》的两个中译本,从译文的“可接受性”和“充分性”两个方面来探讨多元系统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33.
34.
司法活动定纷止争的根本目的以及涉外民商事纠纷复杂性决定了我国涉外民商事司法未来的改革方向是采取柔性化处理方式.立法上要赋予法官合理的自由裁量权,同时法官在实际司法活动中应合法并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使判决结果能够被判决受众所接受.适当的柔性化改革在涉外民商事案件的审判中主要体现为,坚持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改变机械选法模式,吸取外国先进制度等.  相似文献   
35.
学术界对于中国英语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中国英语的界定、中国英语的可接受性标准及其所具有的语言特征等问题上。通过对这些争论进行分析和探讨,我们首先对中国英语进行了重新界定,其次讨论了中国英语的可接受性标准,认为对它的裁决应该取决于它的交际效果,取决于它是否已经成为一种群体性的语言而广为使用。最后,我们探讨了中国英语的语言特征,认为它体现在语音、词汇、句式和篇章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36.
语言可接受性判断是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重要证据来源。语言可接受性判断涉及语法、语义、逻辑、文化、认知等相关知识。此外,语用、语境和文体等因素都可以作为评判语言可接受性的标准。本文从词语的语义属性判断语言的可接受性。具体地说,主要是从动词和形容词的动态/静态特征说明语句的可接受/不可接受形式。  相似文献   
37.
目前,不同研究对司法裁判可接受性概念的表述差异明显,且均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司法裁判可接受性的视域下,任何类型的案件都可能成为其评价对象,裁判者之外的任何人都可能成为裁判受众。司法裁判可接受性的评价需要对裁判属性、受众态度等因素予以全面考量。司法裁判可接受性评价无法保证受众对裁判的接受,只能提升受众接受裁判的概率。因此,更为适切的概念表述应为:司法裁判可接受性是在综合考量裁判属性、受众心理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受众接受裁判可能性的预判。完善后的概念将司法裁判可接受性定位为司法裁判合法性的有益补充,不仅纾解了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与合法性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且提升了司法裁判可接受性概念与现有理论研究及司法实践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38.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异化集中表现为"迎合"而非"引发"学生的需要.真正的实效性必须建立在可接受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围绕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目的、内容、形式以及教育管理者几个要素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39.
文中利用互联网辅助翻译方法,以天津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公示语英文翻译为例.探讨互联网辅助翻译对实用型文本汉英翻译译文准确性和可接受性的作用,阐释了网助翻译对实用文本汉英翻译的有效性和便捷性。  相似文献   
40.
万巍 《理论界》2012,(4):98-99
普特南在反对真理客观唯一性的同时指出,真理是一种合理的可接受性标准。普特南的这一观点,隐含了对哲学多元论的认同和支持,为对话理性打下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