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10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03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306篇
社会学   27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一些西方学者批评庞德的《诗章》杂乱无章,但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对其解读,读者就会感到豁然开朗。庞德从中国文化中借用三种传统:儒家经典《大学》、中国古代历史和形象的汉字。他所采用的这些材料虽然是古老的,但在他的笔下,它们却为西方史诗增添了养分和活力,使之成为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2.
书面定型于11至12世纪的多部波斯语史诗,如《列王纪》《戈尔沙斯帕传》《库什王纪》《亚历山大王纪》等,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征——多载跨文化交流内容,涉及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罗马、古代操突厥语诸族群、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和阿拉伯—伊斯兰等多个古代文明。古代伊朗地处东西方交通要冲,经历过多次异族进入而诱发的文化整合。11至12世纪,在伊朗人重述本民族历史与传说的浪潮中,诸般跨地域、跨族群交往的史事和诸多外来文化元素集中投射在波斯语史诗的叙事中。通过对古代伊朗口头、书面传统和“大地七境域说”地理观念的继承,以及对波斯—阿拉伯语史地著作提供的新知识的吸纳,波斯语史诗传统展现出真正的世界性视野,其本身也堪称古代各族群间文化交融与文明互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93.
高源 《学术月刊》2023,(12):16-24
虽然古希腊史诗中不乏英雄与神谱情感现象的描绘,但首次对情感类型及本质进行哲学系统化阐述的乃是柏拉图。柏拉图情感理论的生成经历了复杂的历史调整过程。通过对柏拉图不同阶段代表作的剖析,可以看到其情感心理学经历了灵肉二分到心灵三分的发展轨迹,其中透射出动态三重内循环模态的情感心灵学结构。然而,我们不应将其成熟期作品《理想国》视为柏拉图情感观的最终定位,而更应看到他晚年《蒂迈欧篇》《法律篇》等系列著作对情感功用所做的积极化调整以及理论转型,从而为西方情感哲学价值塑造奠定了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94.
史诗往往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基础,包含并传递悠远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格萨尔》是藏族人民对自身久远历史的整体记忆和文化传统的深层积淀,同时,《格萨尔》作为藏民族民间文化的最高成就,在强化族群记忆、维护族群文化认同方面具有独特功能。本文从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两个方面论析了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95.
关于王安石的咏史诗,已有一些研究论文发表,但王安石的读史之诗,尚少有研究.其读史之诗,是通过阅读史书抒发自己对于重要史事或历史人物的见解,既彰显了诗的意境,也反映了史的思想,是诗与史思想意境交融的结晶.这有力地证明了史学对政治家、文学家思想的影响,也为史学史研究开拓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96.
诗史互证是我国诗歌阐释与研究的重要方法,包括以史证诗、以诗证史、诗史互证3个方面.诗史互证的正式提出是在明清时期,但对于诗与史关系的论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两汉,"诗即史"的观念普遍存在于典籍之中,"以史释诗"就是这种观念在文学阐释中的体现;魏晋南北朝,虽然"诗即史"观念存在,但"诗缘情"更得到张扬与肯定;唐宋时期,诗与史进一步结合出现"诗史说",在文学阐释中以诗为史的倾向突出;明清时期,钱谦益提出诗史互证的阐释方法,标志着"诗"与"史"关系的认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对有清一代阐释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与史的关系的探讨,既是中国古代阐释学重要的内容,也是一个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97.
明清小说宝物叙事的常规艺术手法,有想象与夸张、构设悬念或补叙出身、类比与示现、铺叙与渲染等。宝物符号,构成明清小说宝物崇拜描写模式化的核心,而宝物的叙事模式,既是古代小说文体本身的变异——通俗化与史诗化,又促进了这一历史进程。套语,与明清小说中宝物叙述有密切关系。宝物崇拜构成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史诗手法为核心的创作受到市民接受心理欢迎,宝物的价值意义不断增值。  相似文献   
98.
英雄史诗《江格尔》是蒙古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因此,各民族的专家、学者要齐心协力地、继续地学习它、研究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获得更新、更大的成果,为学术的繁荣发展服务,为繁荣和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9.
屈原诗歌属于抒情诗,不是叙事诗。史诗是叙事诗的一种。将屈原诗歌为主体的楚辞说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史诗”,肯定不正确。把屈原、屈原诗歌以及到两汉时代人们对屈原及其诗歌的历史记载与综合评论,概括为“屈原史诗”,不符合“史诗”的概念,而从“文化记忆”角度看,这实际上属于一种综合的屈原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0.
《格萨尔王》是我国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其中的谚语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广。它是藏族古老的社会历史、语言、文化、宗教、心理特征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