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94篇
  免费   173篇
  国内免费   26篇
管理学   829篇
劳动科学   52篇
民族学   46篇
人才学   109篇
人口学   21篇
丛书文集   1031篇
理论方法论   202篇
综合类   2348篇
社会学   398篇
统计学   157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68篇
  2014年   333篇
  2013年   317篇
  2012年   369篇
  2011年   357篇
  2010年   398篇
  2009年   365篇
  2008年   541篇
  2007年   347篇
  2006年   237篇
  2005年   251篇
  2004年   164篇
  2003年   163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131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杨立志 《兰州学刊》2008,(12):34-36
社会整合属于社会学概念,是各种社会要素之间相互统一和相互协调的过程及其结果。从政党执政角度看,社会整合更接近于政治学范畴,表现为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多维度的整合发展。当代中国,社会整合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由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整合、实现社会主义利益协调的经济整合、拓展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文化整合、提高社会主义民主功能的制度整合所构成的一个多维立体的整合发展过程。它既表达了社会主义社会各要素之间以和谐价值为导向所产生的相互关系,也体现了执政党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992.
现代社会基础设施体系由社会基础设施与经济基础设施两大部分组成,社会基础设施主要服务社会市场、社会政策与社会目标,经济基础设施主要服务经济市场、经济政策与经济目标。经济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与人类福利具有重大影响。经济基础设施构成、数量、质量与结构是经济发展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前提,是经济学与经济政策议程的核心议题之一。现代社会发展议程与社会政策框架引发社会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关系议题。社会基础设施与经济基础设施相互依存、互为前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奠定社会基础。本文首次系统论述社会基础设施概念、性质、目标、构成、功能、作用、地位和社会影响,指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前提,社会福利不是经济发展的配套工程,而是社会前提。  相似文献   
993.
创业环境研究是创业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以系统理论、均衡与非均衡理论以及内生性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创业环境研究框架,研究了创业机会、创业环境以及新创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此对创业环境定义、影响因素以及研究边界进行了界定。  相似文献   
994.
"经济伦理学与马克思的资本理论",也就是"经济伦理学与<资本论>",这个议题以往很少有人涉及.我国学术界的经济伦理学研究起自上世纪80年代末,其基本的理论框架、概念术语大都来源于西方经济伦理学,马克思的资本理论似乎在经济伦理学研究的视阈之外.  相似文献   
995.
马克思恩格斯对正义观念的科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慧敏  王广 《学术研究》2008,3(2):69-75
马克思争思格斯以深逮的历史视角、科学的理论支撑与强烈的现实关切对正义观念进行了科学分析.他们认为,正义是人们对现实分配关系与自身利益关系的道德评判,人们总是倾向于把符合自身利益关系的分配关系说成是正义的;人类社会的正义观念从来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充满着剧烈的变化;正义观念嬗变的总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持有不同的甚至根本对立的正义现;无产阶级的正义现不是追运抽象的、动听的正义口号,而是消灭阶级.这几个方面前后衔接,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正义观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996.
哲学的智慧与智慧的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爱智慧"的角度理解哲学,其前提必须首先搞清楚"智慧"是什么。我们应从历史的、语义学的角度以及从知识、才能与智慧的关系中理解和把握智慧本身。不仅如此,还要看到,智慧并不就是哲学,哲学的智慧不同于常识的和科学的智慧,它是"大智慧"、生存智慧、"酸性"智慧和精神境界。与"知识型哲学"不同,"智慧的哲学"是对"哲学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就其本质而言,它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一种"问题的哲学"。基于"智慧贫乏"的时代所提出的"恢复智慧"和"重返哲学的智慧本根"的要求,人们本质上应该回归"哲学的智慧",走向"智慧的哲学"。  相似文献   
997.
西方政制设计的若干基本预设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世华 《学术界》2008,(1):49-61
西方政制设计是以若干基本预设为前提的,主要包括人性趋恶、权力膨胀、理性短缺、国家邪恶等.正是基于这些并非乐观的思想理念,西方政制设计构建了权力制衡、代议民主、宪政、政治竞争的制度框架,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理想化的政制设计陷阱.这对研究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推动我国政治学发展无疑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98.
刘士林 《学术界》2008,(1):70-85
2007年,中国社会的都市化进程与都市文化研究同步发展.在城市发展环境与都市精神生态不断恶化的当下,从"美国梦"向"欧洲梦"的转型标志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新理念与新智慧逐渐形成.杭州"生活品质之城"的提出昭示了中华民族在城市化进程中"向内转"的创新模式,代表了中国城市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与方向.出于现实的与学术发展的需要,以环境、生态、精神健康为对象的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在全球范围内应运而生,并出现越来越繁荣的研究局面.对GDP的怀疑与批判表明中国经济学家开始"悔其少作",幸福经济学成为"对经济学研究目的和内容的一种回归".都市化进程不仅打破了地理-民族-国家的传统分界,也融化了文化、意识与心理等方面的隔膜,带来了一个产生大思潮、大思想与大学术的大时代.城市(都市)文化成为城市化加速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在都市化进程研究、文化城市与文化都市研究、以艺术之城为中心的艺术与城市文明研究、"新农村"与"城市群"关系研究、都市文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运河"申遗"相关的运河城市群研究、江南城市社会与文化研究、都市文化学的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市文化学研究在2007年度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99.
国际海洋法视野中的南海争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贺鉴  汪翱 《学术界》2008,34(1):254-259
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诞生之前,南海争端的重点是对岛屿的争夺以及对其主权的确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诞生后,南海争端主要表现为海洋权益的争端.由于海洋法公约存在不足,一些周边国家借此曲解公约,大肆瓜分南海海域,并以此来谋求对南海各岛屿的占领.但海洋法公约同时也为解决南海争端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以<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相关国际法为基础,通过各国友好、和平协商,才是解决南海争端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1000.
<大学>中所反映的管理思想有很多内容涉及现代管理理论的诸多方面,研究<大学>的管理思想发现:<大学>的管理思想在理论建构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如精英定位、情大于法、主体自控差等.但是,<大学>的管理思想具有中国传统的独特性,其中关于<大学>成书时的多元化和当今世界相似、<大学>所提倡的整体和谐观可以成为构建当代管理理论的合理内容,对当代管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