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9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138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25篇
人才学   38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296篇
理论方法论   65篇
综合类   785篇
社会学   90篇
统计学   5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51.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以及不同时间,与不同的人相处和对话,其所表现出的外在形态是极为复杂的,严格意义上来说,外部语言只是内心语言呈现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是冰山一角.因此,鉴于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来源关系,身为艺术重要门类的戏剧,演员要想细腻和完整地诠释角色,就一定要从生活当中寻找灵感、挖掘素材,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52.
仲文天 《社区》2009,(32):8-8
有一次,去看望一位忘年交,他是一位读书人,虽然不能说才高八斗,但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还是担当得起的,他的作品写得深沉大气。好久不见,这次会晤,却发现原来很闲散的他有点儿意志消沉,目光呆板。他缩坐在一张旧椅子上,对我的到来近乎漠然。老先生原来很喜欢我去看望他。每次都与我滔滔不绝地谈古论今,而现在却变了模样,让我大为纳闷又吃惊不小。  相似文献   
53.
《伯麟图说》是清代重要的云南民族图册,然而学界一致认为早已散佚不存.笔者发现《伯麟图说》仍然传世.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御制外苗图》的图册是一部改绘抄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图书室藏《滇省夷人图说》保存伯麟"奏章"全文,证实"图绘"是奉"诏命"完成的官修之作,或是《伯麟图说》副本,或是抄本、改绘抄本. 道光《云南通志》收录伯麟撰《进云南种人图说》是有力的佐证.(清)佚名《夷人图说》是《伯麟图说》的完整无缺的文字刻本.《伯麟图说》原本中滇省夷人种类应是108种.  相似文献   
54.
秦、西汉的“内臣”与“外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瑞 《民族研究》2003,(3):69-79
本文对文献记载中西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时出现的“内臣”和“外臣”作了分析 ,归纳了它们在与中央政权关系上各自不同的特点。作者在分析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基础上认为 ,秦简中的“臣邦”相当于汉代“内臣” ,“外臣邦”相当于汉代“外臣” ;并指出文献中的“羁縻”制度等同于“外臣” ,“葆塞蛮夷”相当于“内臣” ;同时提出“内诸侯”和“外诸侯”的称呼不适合于汉代分封和民族政策 ,应以汉代习称的“内臣”和“外臣”为准。最后 ,本文归纳了“外臣”向“内臣”转化的途径和原因 ,提出中央政权军事力量的壮大是完成此转化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55.
20世纪20年代初期,苏俄从确保其国家安全需要出发,无视中国对外蒙古拥有主权的事实,一直积极大力扶持外蒙古独立,分裂中国。苏俄的上述做法,完全违背了列宁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政策原则,表现出十足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56.
桂林龙脊梯田的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是自然景观与乡愁旅游资源的综合体,承载着景区的历史记忆,是延续和传承龙脊梯田景区乡愁文化的重要表征。留住乡愁文化对于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重塑乡愁记忆和树立乡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村民作为龙脊梯田景区乡愁旅游感知的内部视野,与作为外部视角的政府、游客和媒体有着不一样的建构策略,在深描各行动者如何"留住"与"重塑"乡愁的基础上,提出活化社会记忆、激发集体记忆、凝聚情感记忆和赋能媒介记忆的乡愁旅游发展路径,旨在强化乡愁旅游主体地位、增强乡愁文化认同、搭建乡愁情感纽带和创新乡愁文化感知。  相似文献   
57.
驱邪纳福     
中国有句老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比写那部书的人话少,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  相似文献   
58.
以营销渠道行为理论为基础,探讨合同详尽性对经销商角色外利他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了信任与投机行为在合同详尽性与角色外利他行为关系间起中介作用。以中国家电行业经销商为调研对象,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660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合同详尽性对经销商角色外利他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销商信任、供应商投机行为在合同详尽性与角色外利他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9.
刘勰《文心雕龙》无论是对理论体系的设置,还是对具体问题的论述,或是对总纲五篇的排序,抑或是用“文心”来为全书命名,均体现出一种由内及外的思维方式。而归根结底,这种思维方式源于南朝礼学,所以《文心雕龙》与礼学在思维方式层面具有鲜明的异质同构性。刘勰的思想精神与立身行事体现出其积极入世的儒家情怀,彰显出对礼学的热衷推崇,可以说进行礼学批评是其撰写《文心雕龙》的一个动机,以此敷赞圣旨,进而谋求仕进。因此,《文心雕龙》彰显出浓厚的礼学思想特色,具有深厚的礼学蕴涵,由内及外的思维方式正是其礼学蕴涵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60.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童庆炳:《〈文心雕龙〉“文外重旨”说新探》指出“隐”与“秀”是刘勰提出的创作美中的重要范畴,它是唐代以后才开始成熟的“意境”说的先声和理论准备。关于“隐”的含义,要用皎然《诗式》中的“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以及司空图《与极浦书》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来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