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3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4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89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224篇
社会学   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51.
以2021年滇象北上为缘由,梳理了亚洲象在中国史前的分布及其南向退却的研究线索,对《尔雅》中“有梁山之犀象焉”的经典之论进行了地理方位及其含义的考辨;从中国历史时期朝贡体系的视角,对中央王朝崇尚象牙制品、宫廷卤簿陈布驯象仪仗的传统进行了探讨;行文遵循了依时叙事的脉络和古今知识融通的书写,突出了唐宋以降诸朝在象牙聚敛和驯象利用方面的史实,就域内外“南蛮”之地驯象之贡象征的天朝威仪及其对五方之民互动关系产生的影响,展开历史民族学的研究。述及诸如契丹索驯象、女真掳驯象以效法中原卤簿威仪的“礼乐文章”认同,元朝统治者驭象以乘、往返两京的壮举及其对明清两代的影响,明清宫廷驯象之尚在域外“东夷”藩属的蛛丝马迹,乾隆赐驯象于卫藏的治边理念,以及南越象奴留驻宫廷的境遇等历史故事,其中不乏对相关资料和观点的辨析;在较充分地利用正史、野史有关人象关系的资料基础上,指出了以“象齿焚身”为代表的生态伦理扭曲及其对社会观念的误导,揭示了殷商史鉴之“象箸玉杯”、天子美德之“不贵远物”的实践悖论,析述了历代王朝衰败于“象牙筷定律”的象征意义。中国古代大象资源的南却和锐减,杀象拔牙、宫廷驯象利用是不可回避的动因。这一...  相似文献   
52.
以2021年滇象北上为缘由,梳理了亚洲象在中国史前的分布及其南向退却的研究线索,对《尔雅》中“有梁山之犀象焉”的经典之论进行了地理方位及其含义的考辨;从中国历史时期朝贡体系的视角,对中央王朝崇尚象牙制品、宫廷卤簿陈布驯象仪仗的传统进行了探讨;行文遵循了依时叙事的脉络和古今知识融通的书写,突出了唐宋以降诸朝在象牙聚敛和驯象利用方面的史实,就域内外“南蛮”之地驯象之贡象征的天朝威仪及其对五方之民互动关系产生的影响,展开历史民族学的研究。述及诸如契丹索驯象、女真掳驯象以效法中原卤簿威仪的“礼乐文章”认同,元朝统治者驭象以乘、往返两京的壮举及其对明清两代的影响,明清宫廷驯象之尚在域外“东夷”藩属的蛛丝马迹,乾隆赐驯象于卫藏的治边理念,以及南越象奴留驻宫廷的境遇等历史故事,其中不乏对相关资料和观点的辨析;在较充分地利用正史、野史有关人象关系的资料基础上,指出了以“象齿焚身”为代表的生态伦理扭曲及其对社会观念的误导,揭示了殷商史鉴之“象箸玉杯”、天子美德之“不贵远物”的实践悖论,析述了历代王朝衰败于“象牙筷定律”的象征意义。中国古代大象资源的南却和锐减,杀象拔牙、宫廷驯象利用是不可回避的动因。这一...  相似文献   
53.
《格萨尔》作为一部曲折表现藏族人民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英雄史诗,承载了藏族民间的信仰文化,藏族人的真、利、善、美、圣观念在其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因而使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的统一。也正是这种统一性,使得历史与现实的“真”和文学的“真”,通过以表现史诗主人公格萨尔金戈铁马一生所获得的现实的“利”与幻想的“利”的故事为载体,以善、美、圣为意义的支持而得以实现。文章从探讨存在于《格萨尔》中藏民族的真、利、善、美、圣观念及其相互支持、相互诠释、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关系入手,企图从整体上考察藏族文化何以形成被社会各阶层普遍认同的凝聚力,何以有延续千年而不衰的活力。  相似文献   
54.
内圣与外王是一以贯之的,此"一"即为诚;内圣外化为外王,则个人的仁义道德就外化为礼乐制度;以德配天,德以民心显,故民重君轻;实现外王之道要圣人居君位,将善性通过权力架构推行于天下,由仁人之心到仁人之政;仁人之政的步骤由富之到教之。  相似文献   
55.
首先对伊斯兰教圣道与伊斯兰教这两个概念作出了界定,然后从这样的界定出发,说明了珈百列圣训所阐释的伊斯兰教圣道的三大内在向度:伊斯兰(教)、伊玛尼(道)和依哈萨尼(真)。接着,在此基础上引出了刘智解说伊玛尼时所讲述的三大原理,即认主独一、来源与归宿,并进而论述了刘智法圣成贤观的核心,即认清宇宙这个大世界和人这个小世界的来源,从而追随穆圣的圣道,返璞归真,最终回归真主。  相似文献   
56.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动物叙事”这一特殊叙述方式与表达形式成功地介入到“底层文学”当中,无疑给“底层写作”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陈应松的努力与尝试就是一个很好的表征,他的《太平狗》很具有说服力,也提供了一个相对较为完备的写作范式。当然,还有诸多优秀的作家参与到该题材类型的创作当中,并呈现出了底层“动物叙事”所可能达到的向度。作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一个重要考查维度,“底层写作”中的“动物叙事”显示出了其特有的题材优势与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57.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燕京八景之一的"蓟门烟树"位于今元大都土城遗址,虽有学者加以纠正,仍是以讹传讹。本文依据史实说明蓟门应在今宣武区广安门附近的南横西街上。"蓟门烟树"应是金代时从蓟门附近的披云楼远眺圣安寺内森森古柏时的景观。  相似文献   
58.
李颙的"悔过自新"说是在明清易代的背景下对儒家"反省内求"功夫的一种新解释。它以性二重论为理论基础,赋予"过"以普遍和形上的内涵,通过"动念-转念"、"慎独"、"静坐"、"日用常行"等路径积极主动地"悔",达到回归至善人性的目标,开通了常人成圣成贤的简捷通道,从而将儒家"内圣"的功夫论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59.
黄小芃 《天府新论》2013,(4):141-146
《辩正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系统的翻译专论,其主要佛教思想是:凡圣之别;遵循佛法;佛经翻译之目的与信佛之目的一致,都是自觉觉他的大小乘佛教的精神;合格佛经译者的两个首要条件与佛教信徒必备的两个条件——皈依佛法、严守戒律基本一致;佛法的三期说之像法观念;佛典翻译的佛教性质是佛教说法教化的德用范围。佛教思想与翻译思想的关系是佛教思想贯穿了整个《辩正论》,也是论文佛典翻译理论的主要和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60.
夏人铸鼎的传说是原初夏人创世神话遗落的碎片之一,启铸九鼎以象征创世工作的最后完成。启铸九鼎的行为与鼎三足和以九成制隐含着夏人宇宙圣数的秘密。"三"和"三"的倍数"九"是夏人的宇宙圣数,夏人就是按照这个宇宙圣数来组构自己的神话世界和现实世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