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68篇
  免费   324篇
  国内免费   63篇
管理学   396篇
劳动科学   18篇
民族学   308篇
人才学   120篇
人口学   22篇
丛书文集   3640篇
理论方法论   566篇
综合类   5520篇
社会学   391篇
统计学   74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184篇
  2015年   354篇
  2014年   857篇
  2013年   663篇
  2012年   1059篇
  2011年   1022篇
  2010年   926篇
  2009年   895篇
  2008年   902篇
  2007年   669篇
  2006年   562篇
  2005年   582篇
  2004年   398篇
  2003年   291篇
  2002年   288篇
  2001年   231篇
  2000年   171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在著名历史学家齐思和先生(1907~1980)诞辰100周年之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于2007年5月7日举办了"纪念齐思和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博物馆、南开大学、芝加哥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历史研究》《清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论坛》、  相似文献   
992.
章学诚对戴震学术的评价,有一定的阶段性。伴随着自己学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他在乾隆五十四年、五十五年集中点名攻驳、评价戴震学术,一方面是针对当时学风病痛而发,另一方面,则有着完善自己的学术体系、推扬自己学术主张的目的。他与戴震学术主张中某种契合的主张,正是为乾嘉主流学术所摒弃之义理。戴震以训诂明义理的新学风难以拓展和章学诚的学术思想在当时难以引起共鸣,皆可见乾嘉学术风气影响之深刻。  相似文献   
993.
学术评价体制检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分析借鉴学术规范讨论中诸多学者不同见解的基础上,就当前宏观层面对学术机构的评价,中观层面对学者的评价,微观层面对成果的评价之种种缺陷分别进行了讨论.指出这一体制的最大危害是对于学者和学术研究业绩的良莠不分,严重抑制了人文学术的发展.认为行政干预、同行评议发育不良,量化评价缺乏理性支撑,是当前学术评价危机的根源.期望通过体制改革,健全同行评议机制,达到改进学术评价制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4.
征稿启事     
1915年创办的《船山学刊》至今已走过百余年历程,是中国期刊史上为数极少而又历久弥新的学术期刊。《船山学刊》以研究船山思想、弘扬湖湘文化、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宗旨,刊发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影响久远的学术文章,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学术新人。经中外学者百余年精心耕耘,已成为弘扬船山思想的学术重镇,成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学津梁。  相似文献   
995.
特约作者     
刘海明,1967年生,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博士,现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传媒伦理与法规研究中心主任、广播电视学专业负责人、融媒体实验中心执行主任,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传媒研究院学术顾问、楚天网络评论研究院专家顾问。  相似文献   
996.
正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于2012年3月正式成立。中心是以复旦大学人文学科为基础搭建的学术平台,旨在依托复旦的人文学术资源,积极推进国际学术界对中华文明的研究,传播中华文明,促进文明间的交流与对话。中心面向世界各国杰出学者、每年为海外优秀的中青年中国学学者提供一定的访问研究机会,并通过学术报告、小型学术工作坊、学术出版等各种形式,构建访问学者与复旦以及国内学者的全方位、多层次交流体系。一方面为海外中国学学者提供"在地的"研究环境,推动世界中国学研究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立足复旦与国内,通过交流与合作研究,提升中华文明研究的学术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为中华文明研究的进一步国际化筑造平台。  相似文献   
997.
隋时,第一位从事《文选》著述的萧该,实有六朝时期重视家学的渊源,但因北魏孝文帝以来文学土壤仍旧较为贫瘠,一时间并未在北方形成《文选》学的兴盛。但此际的江南,特别是江都,因本身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晋王也即后来的炀帝杨广十多年的重视和积极营造,形成了一个在帝京建业凋零、残破之后迅速崛起的经济、文化中心,由此蕴育出了一个以曹宪为核心《文选》学中心。但好景不长,江淮间《文选》学的繁盛并没有持续很长的时间,这些《选》学名家至少在武后初期就已聚散,流寓、充实到北方的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学术圈。以李善为界碑,北方郑、汴间的《文选》学已开始兴盛,因毗邻帝京,人文荟萃,而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甚至在初唐,《文选》就已得到了知识界高层的认同。  相似文献   
998.
耿翊教授     
正耿翊,男,1965年9月生于沈阳,现居贵阳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大学学术骨干,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委员会美术与艺术专业分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画院特聘学术委员。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耿翊教授长期坚持教学与艺术创作,注重贵州地域民族文化与当代艺术的有  相似文献   
999.
正《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北京大学主办的大型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本刊坚持正确的人文导向,贯彻"双百"方针,依托北大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走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之路,追踪社会思潮、理论前沿和学术热点,在重大理论问题上反映北大的声音,在学术探索和创新上体现北大的水平,在编校质量、编排规范上坚持北大严谨的学风。学术质量是学报的生命,学术理论水平面前人人平等。本刊继承《北京大学月刊》和《国学季刊》的传统,编辑部全体同仁遵循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精神,改进作风,努力提高所刊载文章的学术质量和理  相似文献   
1000.
在"名刊名栏"工程带动下,很多高校社科学报走特色化办刊道路,推动了地方历史文化、区域经济研究,有助于特色学科建设和地方社科学术成果的传播与转化,学报也不再"千刊一面";但地方高校社科学报仍存在特色栏目稿件短缺、文章低水平重复、转载率和征引率不高、传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地方高校社科学报欲坚持特色化办刊,加快地方社科学术成果的传播与转化,可考虑从四方面改进:依托学校强势学科,加强动态策化;拓宽栏目学术视野,广邀名家,提携新秀;适当宣传"炒作"特色栏目,打造学报品牌;"内容"与"渠道"并进,加快数字化出版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