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89篇
  免费   416篇
  国内免费   96篇
管理学   247篇
劳动科学   12篇
民族学   314篇
人才学   149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4886篇
理论方法论   765篇
综合类   8443篇
社会学   573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234篇
  2022年   130篇
  2021年   191篇
  2020年   271篇
  2019年   225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201篇
  2016年   295篇
  2015年   459篇
  2014年   751篇
  2013年   714篇
  2012年   875篇
  2011年   980篇
  2010年   1041篇
  2009年   1000篇
  2008年   1223篇
  2007年   1079篇
  2006年   1005篇
  2005年   914篇
  2004年   841篇
  2003年   645篇
  2002年   574篇
  2001年   494篇
  2000年   367篇
  1999年   220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陈志刚  黄建安 《浙江社会科学》2015,(1):93-99,159,160
对微观权力的分析是福柯打破教条化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努力,拓展了现代性批判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补充了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使我们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对现代性的黑暗、矛盾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整体上说,福柯的权力概念过于泛化,而且只有与马克思的资本概念联系起来理解才能避免抽象化。福柯所倡导的微观政治、生存美学忽视了宏观权力在当代社会的统摄作用,它所表达的不过是西方国家在马克思所主张的无产阶级革命没有希望情况下的一种抗争。  相似文献   
12.
南方是美国地理和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区域,总是与落后的种植业、内战的惨败、贵族的没落等意识联系在一起。面对以火车和汽车为代表的工业现代性的渗透,以威廉·福克纳、托马斯·沃尔夫和弗兰纳里·奥康纳为代表的南方作家表现出了不同的应对态度,这种态度典型地体现在他们作品中的人物对旅行载体的选择上。留恋南方庄园生活的福克纳,总是试图用马匹和马车去抗拒以汽车为代表的现代性;自幼随母亲走南闯北做生意的沃尔夫,喜欢火车的速度以及由此带来的与南方传统的现代性疏离;被残缺的身体所束缚而且笃信天主教的奥康纳,对汽车怀着赞同与否定的暧昧心情,汽车在她的笔下既是运动的便捷载体,又可能成为宗教信仰失却下的暴力犯罪工具。  相似文献   
13.
在维希留看来,伴随交通和通讯技术带来的时空压缩,正在改变环境的尺度和维度,并因此在整体上给我们的生存造成破坏性后果。他提出一种灰色生态学构想,把技术及其文化后果置于生态学关切的根基。维希留认为,距离污染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颠倒、地理多样性的消失和人与人亲近关系的瓦解,因此是比实体污染更为重要的生态问题。灰色生态学通过速度揭示了人类改造世界过程中技术对环境性质的深层影响之新的维度,有助于我们深化对生态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瓦尔登湖》(Walden)是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经典文学作品,已经成为美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中国译者徐迟首先将其译入国内,译名为《瓦尔登湖》。此后不断出现译者和译本,《瓦尔登湖》一度重译,频繁出版。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出现了重译《瓦尔登湖》的热潮,这也引起了学术界和翻译界对《瓦尔登湖》汉译本的关注。通过将徐迟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美学新视角切入,对《瓦尔登湖》译文之美进行解构,分析其中作为变量的美学因子,以期为研究《瓦尔登湖》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15.
当代社会主义文艺是"未来—理想性"导向、"人民—总体性"导向、"艺术—综合性"导向的结合,其主流价值观意在凸显超越实然的应然层面,避免无政府主义、极端相对主义和各种层面的虚无主义,这要求我们在评价时区分"主流"与"支流"、"末流"及"不入流",建构主体性与文化自信,进而达到"规范性共识"与"多元价值论"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从萧红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描写萧红儿时跟随祖父学习《千家诗》的视角切入,探索萧红的诗歌与古典诗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萧红的诗歌创作带入新诗时代语境,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挖掘其诗歌的叠词美、意象美、色彩美、图式美等美学特色。从其诗歌中个人情感的弱势抒写、现实关怀的相对不足、高远境界的升华不足等方面,分析其诗歌存在的缺陷,考察其创作由诗歌转向小说、散文的内外之因,以及这一创作转向后她所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原因,从而更好地全面把握萧红创作的美学特色与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7.
18.
审美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倾向或美学思潮,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结合体,这就决定了它的精神价值的悖论性。审美主义精神价值的核心是存在之思和精神救赎,围绕这两点构建了审美主义审美主体性的张扬以及重视感性审美与个体审美的自由和价值的所有要点。然而,技术理性、政治理性、消费主义以及审美与功利、泛审美化、精英审美与人民性缺失作为审美主义的时代因素,却与审美主义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相似文献   
19.
当下我国司法承载着重要的社会治理功能。随着以风险社会为代表的现代性危机的到来,司法究竟如何应对已是无法绕开的话题。我国司法以平息纠纷为现实导向,以追求正义为价值目标,但是这二者都缺乏对全社会层面风险因素的考量。而司法所具备的程序正义和判决说理等特征使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风险治理功能,也有道德上的合法性。基于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司法环节的风险治理功能,未来应当在运用司法政策提高法官风险预防意识,厘清法院和风险规制机关的关系,充分激励风险诉讼等方面做出改变。  相似文献   
20.
陆飞 《生存》2020,(8):0072-0072
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