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9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18篇
管理学   158篇
劳动科学   17篇
民族学   97篇
人才学   53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1038篇
理论方法论   196篇
综合类   1865篇
社会学   348篇
统计学   24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97篇
  2014年   318篇
  2013年   218篇
  2012年   242篇
  2011年   251篇
  2010年   239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231篇
  2007年   200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41.
春秋时期 ,礼崩乐坏。孔子标举道德旗帜 ,试图以此恢复三代之礼的权威 ,从而开启了先秦儒家礼学。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 ,以礼为归宿 ,以道德自觉为礼的存在前提 ,有德礼并重 ,合德礼于一体的倾向。孔子之后 ,孟子抓住“仁”,且以德改造礼 ,使礼由强制性的社会政治规范扭变为内在的德性范畴 ;荀子择取“礼”,将礼的功用发挥极至 ,并纳德于礼的制约之下 ,从而把孔子礼学引向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这两个看似相反却又有着内在联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2.
43.
李黄珍 《职业》2008,(2):17-17
智联招聘曾经展开过一个关于“送礼的对象主要是谁”的调查,有37%的参与者选择了掌握职场“生杀”大权的上级领导;朋友占据了亚军位置,占34%;生意上离不开的客户占据了12%的比例:相对来说,亲属、一般同事、同学、老师和邻居的比例要少得多,分别是6%、4%、2%、5%和0.1%。  相似文献   
44.
孔子“仁学”的三个层次包括仁之情感、仁之理性和仁之规范。仁之情感是指仁作为一种具有博爱精神的人文主义情怀,它由亲人及大众,由社会及自然,在具有广泛性的同时又具有层次性。仁之理性是指仁作为根本的道德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之规范是指仁作为相对具体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义”、“礼”和“中庸”。  相似文献   
45.
刘祥安 《云梦学刊》2007,28(3):158-158
《中国现代文论家论》(庄锡华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8月第l版)是一本史论集,选取胡适、周作人、冯雪峰、邵荃麟、何其芳、胡风、周扬、毛泽东等八人,取个案研究方法,意不在史的流程与全面,也不限于理论、批评话语的考辩,却自有特色。  相似文献   
46.
明清时期,蓄养家班是富商巨贾通常采用的观曲形式。商人家班的演员,有的是购买童男童女培养而成,有的由家中原有的童仆奴婢经过培训组成,大部分则是直接招集优伶组成的。对于大商人来说,蓄养家班除了用于家庭娱乐外,还有攀结权势、招待客户等作用,这就需要其家班有较高的演出水平。为了能够培养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家班,商人会聘请名曲师前来教习,请名流专门为家班制曲,请一流的乐师来伴奏,置办华丽的行头,收录鲜为人知的工尺曲谱为家班所用等,这对增强家班的整体演出效果和提高其演出水平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7.
文献的断代定性是历史研究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穆天子传》在近百年研究中,虽留下数量可观的参考文献,有一个根本的问题并未解决,那就是它的成书时代和文献性质。本文从《穆天子传》的本文记载出发,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最新考古成果,提出了18个比较有力的证据,从各个方面论证了《穆天子传》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方术家的作品。  相似文献   
48.
"五四"以来,学术界针对儒家礼教的探讨和研究,产生了不少学术成果。通过对多元定义和内涵、不同价值取向、两种书写范式影响下的礼教研究的梳理,可以总结出中国礼教思想研究仍待深入开拓的空间:就研究的取向而言,亟需对礼教思想进行正本清源的研究,加强礼教与礼制、礼治的综合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须改变过去对立的斗争思想史研究范式,应对礼教进行多维度、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在研究内容上,需要探讨帝王、士人、普通民众等不同阶层的礼教思想和礼仪革新,需要结合"六经皆礼皆教"的思想来开拓礼教的研究领域;在研究视野上,既要对中外学者关心的礼教思想前沿问题做出更好更适当的回应,也要从礼乐文明综合体发展的内在理路重新梳理中国礼教思想史。  相似文献   
49.
在食品安全威胁下,农户重新定义了“为自家生产”和“为市场生产”的差别化生产行为。基于经济理性行为假设认为农户存在以确保自家食品安全为动机的生存理性。根据在5省区收集的827份农村入户调研数据,对农户差别化生产行为进行具体分析,描述了差别化生产行为总体特征,并测量农户食品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威胁感知程度和信息渠道等因素。运用Probit模型验证了命题:以食品安全自我保护意识为特征的生存理性,支配了农户为确保自家消费安全而进行的差别化生产。  相似文献   
50.
《礼记·孔子闲居》篇中记载的"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以"无体之礼"为主。孔子讲的"无体之礼",其实是儒家礼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必然的看法。孔子在晚年对礼容提出批评与扬弃,一些擅长礼容的儒家学者也受到主流儒者的批驳。战国时期子夏学派提出的"无体之礼",不但是儒家礼学思想从孔子、子夏过渡到荀子的一个重要思想环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国直至汉代礼学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