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76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463篇
社会学   28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8 毫秒
81.
学术研究是促使人类走向坦途的重要活动,具体到一个国家或民族而言,学术研究则象征着这个国家或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前进方向,象征着这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价值取向、智力水平和尊严。时下我国的科研院所、各大高校等重要的学术研究机构则形成了僵硬的量化指标。尤其是在社会科学界,研究成果只用专著或论文的多少、长短来衡量,这当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术管理方式,但一味地过分追求某种形式的东西而忽视学术的内在动力及其精神显然是不尽客观的。鉴于此,本刊特开设“学术短论”栏目,刊发有一定创新精神、短小精悍的学术短文。为思想的光芒一片蓝蓝的天空,给思考的阵痛一块分娩的容身之土,以期挖掘培养年轻的学术新锐,为国家学术的繁荣昌盛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82.
先觉者、奋斗者的孤独感、危机感,是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作品的基调与主旋律,也正是"屈骚精神"的魅力之所在.如何认识、评价屈骚精神,我认为以下几点是不可少的:一、美政理想;二、特立独行;三、爱国情怀;四、历史影响.总之,把两千年间不绝如缕的屈骚精神、屈骚传统诠释明白,条理出经验和教训,为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提供参照和借鉴,应该是21世纪中国楚辞研究界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83.
作为一代考据学大师,戴震在注释文学作品时也充分体现出时代学术风尚。《屈原赋注》相对于王逸《楚辞章句》、朱熹《楚辞集注》等注本而言,更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务实求真的疏证特征。本文仅从文字、音韵、训诂诸方面来探讨戴注本在小学方面的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84.
张正明,1928年12月出生,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上生导师,楚学研究所顾问,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85.
道家对先秦楚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松辉 《船山学刊》2003,(2):82-84,158
道家对先秦楚辞的产生和历史地位的形成有过重大的影响,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家为楚辞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借鉴材料,二是道家对楚辞的批评和褒扬极大地扩大了楚辞的影响,从而奠定了楚辞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6.
展开中国地图,在长江之滨,洞庭湖以北,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心脏,而这颗明珠的中心就是凤凰的故乡——历史文化名城荆州。从两千年前的屈原、宋玉开始,古往今来的文人、学者、政治家从荆江两岸走向中国的大舞台。他们熠放着凤凰故乡的光彩,以那真诚的爱国之心、渊博的学识,驰骋风云,为中国创造着历史。  相似文献   
87.
屈原与贾谊都具有强烈的功业意识和英雄意识,他们作为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和具有前瞻眼光的政治家,都能够敏感而清醒地认识现实并预见未来.在赋体文的创作上,贾谊直接承继了屈原的艺术精神,重抒写情志,语言瑰丽,情感激切,构思亦与屈骚一致.  相似文献   
88.
郭沫若和阳翰笙为川籍重要剧作家.论文选取二人于抗战时分别创作的"战国史剧"代表作<屈原>,和"天国史剧"代表作<天国春秋>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二人的创作意图、创作方法、历史观、创作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89.
从《楚辞》成书之体例看其各非屈原作品之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楚辞>所录之非屈原作品,既不以质为前提,亦不以文为条件,故西汉最大之赋家司马相如无作品得人,而东方朔之入选者非其最佳之作,宋玉赋亦仅<九辩><招魂>在其域中.从成书体例之角度进行研究,得出<楚辞>中之非屈原作品,均代屈原设言.即这些作品中之"我",均为"屈原".缘此,以这些作品所叙证屈原之事迹,固不会尽是;而以之考察作者之生平,则全失.  相似文献   
90.
王逸与班固的屈原评价之争,焦点在于,班固以屈原为“贤臣”,王逸则强调屈原是“忠臣”。班固的读屈原,继续了自贾谊司马迁以来的“士不遏”主题,却变同情的愤怨为明哲的平静,于是带出了认为屈原过于激烈的批评。王逸的读屈原,则由士不遏的命运感伤而弘变为忠君眷国的道德表彰,从而也弱化了屈原的怨君疾世之情。他们转变了自贾谊司马迁以来士人阅读屈原而注重情感的接受维度,将理性的阐释放在了阅读活动的首位。并使士不遇的哀伤与忠君眷国的坚贞成为屈原阅读史上的两大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