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3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89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61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葡萄牙通过走私贸易、派遣使臣、贿赂官员及发动战争等卑劣手段侵占了澳门。明政府为控制居澳葡人而设置关闸, 反而导致葡人划地自治。清初, 中国政府以禁海政策拒葡, 葡人则假意朝贡, 从中获取商利; 《管治澳门章程12 条》使中葡关系呈缓和之势。鸦片战争前, 虽然澳门领土争端纷起, 但澳门官吏均由中国政府所派, 并向中国政府交纳地租, 说明澳门主权属于中国。鸦片战争后, 葡人在澳门既屯兵又收税, 并取消了澳门向中国交纳地租的法令, 严重破坏了澳门领土与主权完整。以澳门为中介的华工贸易是葡萄牙侵占澳门造成的恶劣后果之一, 是欧美列强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血腥罪恶, 是中国近代史之一大屈辱。  相似文献   
222.
嘉道以降,国是日非。吏治腐败,贿赂公行,学风支离、琐碎。值此,曾国藩、张之洞等接续、担当和重建儒家道统,以肃清异端邪说,强化儒学之正统地位,以振兴低靡之朝政、凋敝之民生,其功堪比韩愈。曾国藩道统论以仁、礼双重道观开局,启20世纪上半叶现代新儒家道统论多元道观之端绪;张之洞以“中体西用”为其道统论之功用观,已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这开启了儒家道统论现代功用观。即新外王说的端绪,为“返本开新’说开荆辟莽。  相似文献   
223.
在爱国主义思想和“兴学育才”、“求才治国”的近代教育观的指导下 ,张之洞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了改革并展开实践活动 :创办新式学堂、推进留学教育、废除科举制、创立近代教育行政机构、制订新学制等 ,不仅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近代知识的人才 ,而且使中国近代系统教育制度得以形成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24.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作为后方最重要封疆大吏之一的张之洞并未吸取中法战争的经验教训,中日战争中他筹防所辖的湖广、两江,却不援助在前线作战的北洋军队;他的"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没有产生实际作用;他的保台计划和实践也以其个人声誉和仕途为转移.因此,在中日战争期间,张之洞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官员,这对战争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25.
张之洞认为 ,实业是富强之本 ,一个国家只有在先具备了雄厚的经济实力之后 ,才可能强盛 ;而实业教育是根本的根本 ,一个国家只有在培养出大量自己的实业科技人才之后 ,才能不依赖于外国 ,走上独立自主的富强之路。因此 ,大力兴办近代实业和实业教育 ,应是晚清“自强求富”的根本大计。在此思想的指导下 ,张之洞领导了中国近代许多重要的军事、民用工业建设 ,创办了大量的实业学堂 ,确立了实业教育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地位 ,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近代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26.
人间不少事,有时只要换个角度想想,就不会生气,否则会影响你的健康长寿。晚清名臣张之洞长得不帅,个子也矮,初任湖广总督时,很多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当地的一名画家甚至拿他寻开心,画了一幅"三矮奇闻"的水彩画,画上的三个矮子分别是张之洞和他的两位同事。此画一经展出,立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如此诋毁朝廷重臣、败坏总督名声,连下属都看不下去了,要求总督大人把这个画家抓起来,关进大牢严刑拷打。  相似文献   
227.
张之洞与《时务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之洞曾经给《时务报》以帮助,但也不断指摘该报的言论。他这样做是希望报纸不要因为言论过激而凭添阻力,乃出于善意。后来他撰成《劝学篇》,其中攻击以康梁为首的《时务报》群体之处不一而足。张之洞批驳他们,是鉴于康梁言行的日益激烈,所以与之撇清关系以求自保,同时也是他对自己的信仰所做的天然捍卫。  相似文献   
228.
论张(之洞)梁(启超)交谊与交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之洞和梁启超均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他们先是相知和相互倾慕,维新运动促成了二人携手合作,建立师生交谊和相互借重。但由于学术门庭、文化观及政见等歧异,又引发了矛盾论争,戊戌政变后相互交恶、反目成仇,笔墨之战延续数载。考察二人的交谊、交恶及其原因,不仅可以领略戊戌维新时期的人际关系和学术论争,也可引发我们对《戊戌政变记》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29.
“东学”一词是清末学术界对日本思想和学术的较为普遍的称谓。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的迅速崛起,不仅为张之洞在国内兴办洋务提供了事实支撑,也使得日本成为张之洞心目中学习西方文化的首选对象。这种以日本为中介“师法西方”的速成途径,不仅反映出张之洞的功利主义心态,而且对东学根基的误读以及对传统伦理的固守,也使其本人的思想始终没有迈进近代的门槛。  相似文献   
230.
本文从史实研究的角度,有力驳斥了把尊经书院的创办全部归功于张之洞的观点.王闰运是薛焕聘的,而王在尊经书院的教学指导是尊经书院的黄金时代,人才辈出.张之洞从尊经创办到他提学使任满调京不到三年时间,比较起来,应该是说薛焕对尊经书院的创办有筚路蓝缕之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