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834篇
  免费   1480篇
  国内免费   336篇
管理学   4911篇
劳动科学   289篇
民族学   924篇
人才学   1046篇
人口学   320篇
丛书文集   15053篇
理论方法论   2911篇
综合类   31335篇
社会学   4863篇
统计学   998篇
  2024年   231篇
  2023年   911篇
  2022年   596篇
  2021年   893篇
  2020年   1030篇
  2019年   893篇
  2018年   500篇
  2017年   873篇
  2016年   1020篇
  2015年   1816篇
  2014年   3603篇
  2013年   3058篇
  2012年   3474篇
  2011年   4452篇
  2010年   4515篇
  2009年   4595篇
  2008年   5868篇
  2007年   4668篇
  2006年   3767篇
  2005年   3287篇
  2004年   2730篇
  2003年   2295篇
  2002年   2008篇
  2001年   1859篇
  2000年   1180篇
  1999年   736篇
  1998年   412篇
  1997年   364篇
  1996年   287篇
  1995年   184篇
  1994年   151篇
  1993年   107篇
  1992年   86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61.
具身认知本质上是大脑对多模态信息的加工过程,因而图像等异质模态与语言一样,可直接参与隐喻的认知表征。重新检视隐喻的表征过程,发现多模态隐喻的具身表征涉及形式表达、概念及认知情境三个不同的维度,因此"身体"在认知中的作用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感官"体验可在形式表达层产生知觉仿拟效果,影响多模态隐喻的识解方向;依托多样化的形式表达,"身体结构"通过"取象赋形"的认知操作偏离其原有意义而成为另有所指的表征符号;"场景"则在与身体的互动中形成认知语境,进而赋予符号新的所指内涵。  相似文献   
62.
《荀子》一书既有性恶的说法,也有性朴的说法.很多论者不注意后一种说法,而在注意到它的人之中,甚少有人认为它与性恶的说法是冲突的.日本学者免玉六郎别出心裁地以性朴论来解释《性恶》,而国内也有个别学者倾向于提出类似的解释.事实上,性朴与性恶是无法协调的.《性恶》无性朴的意思.我们在客观理解儒家人性论时要摆脱不正确的先入为主.荀子和董仲舒是性朴论的代表,而众多从王充开始先入为主的说法让人们不容易接受这一点.平心静气地读他们的原著,则可以发现以性恶论来说荀子,以情性阴阳论来说董仲舒是大有问题的.王充对董仲舒人性论的叙述难以在他的著作中获得支持.  相似文献   
63.
64.
应用型高校担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但是现行考核方式仍是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与应用型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以人力资源管理双语课程为例,分析了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阐释了过程性考核的重要意义,并通过课程实施过程的实践教学,对做好过程性考核、提高专业课双语课程教学质量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65.
王建民 《社会》2019,39(6):87-120
费孝通先生晚年倡导面向“精神世界”的社会学研究,不仅强调了社会学的人文性格,而且指明了回溯和整理传统思想资源以理解人心的意义。古代士人在仕隐之间的进退趋避是精神世界研究的重要课题,盛唐诗人王维可作为重要个案。本文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以王维的生命史、编年诗及他与其他诗人的交往为线索,考察其如何在仕隐之间调适精神世界的矛盾冲突。王维通过人际和诗文往来形成的社会交游空间、自然山水空间和灵性佛理空间,构成一个融和自然与人文的“人生圜局”,以寻求精神世界在“入世有为”和“消极退避”之间的平衡,而其精神苦痛也可以从这个圜局的层级变动或缺失中探寻根源。本文认为,把握世风民情、生命史的再现以及理解和体会的功夫,是研究士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门径。  相似文献   
66.
生命本身是一个随机事件,并不具有高尚的意义。进化的结果使人类可通过工作、家庭和人际关系等给予自己的生命以意义感。当我们的生活方式使脑内奖赏系统获得刺激,就会带来生命具有意义的感受,这种感受给人带来更好的生存机会。生存的欲望是一切生物体最具特征的属性,一些精神疾病患者缺乏这种欲望。自杀主要发生于精神疾病患者,它并非是基于自由意志的行为。抗精神病治疗和适当的社会交往可以预防自杀。由于不同个体有着不同的大脑,人们的生活方式就应该去适应各自大脑的特征。只要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对他人造成过多的伤害,政府就应该允许和保护人们自由地按照各自的方式生活。  相似文献   
67.
游和梦分别是庄子与巴什拉诗学理念的基本元素,鲲化鹏、庄周化蝶、逍遥游等典故构建了庄子所谓的万物大化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局面;而围绕着梦作文章,巴什拉也创建了感性审美经验所蕴含的梦想的宇宙诗学观。二者虽差别迥然,却默契地创造了万物并在的思想理念,而庄子和巴什拉的诗学理论明显隐含着某种对话的可能性。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证实庄巴二人的游与梦搭建出的绚烂多姿的整一世界。  相似文献   
68.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汲取精华,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创新和发展,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基于此,首先论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然后分析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最后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提出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为社会培养全方位的人才,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9.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南太平洋岛国文学文化逐渐受到国内国外更多关注。目前国内对南太平洋岛国文学整体及各个岛国文学个案研究都不多见,萨摩亚文学研究在整个南太平洋文学研究中相对较多,但是缺少系统性,现有研究仅聚焦于艾伯特·温特等个别作家经典作品的解读。萨摩亚经历了长期的被殖民过程,其西方殖民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体现在那个时代土著作家作品中,而独立后主体意识的增强和现代化发展必然带来萨摩亚土著文学作品的变化与发展,当代文学作品更多引导读者关注女性独立、家庭暴力和现代化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传承等当代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70.
弹劾总统是重要的历史时刻,但我们必须超越它才能创造出真正变革的可能性。众议院的弹劾听证会变成了无尽谎言时代的政治剧场,两大政党的权力斗争并不妨碍它们为现有权力结构、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以及企业和监控国家辩护。宗教极端主义、白人至上主义和经济独裁现在相互学习,促成了法西斯主义政治的最新复苏。软和硬两种缺乏想象力机器的崛起,将撒谎、残酷性和社会责任崩溃的文化合法化,但是,任何民主都不可能在没有知情的和受到良好教育的公民的情况下继续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