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2篇
社会学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4 毫秒
51.
在互联网时代,山寨"恶搞电影"以其模仿特质借助网络助推,迅速成为一种大众流行文化.然而,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恶搞电影"产业整体也面临一定的制度空白.从法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博弈理论、参考美国恶搞产业的发展路径及其立法进程,可为我国新型山寨恶搞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52.
审丑应是对丑的品评、批判和改造,崇丑则是对丑进行欣赏、赞叹、把玩、向往或效仿。当下大众媒介偶像塑造中盛行崇丑,体现为媒介塑造"雷人"偶像,推崇"恶搞"偶像,引导大众对丑认同和趋附。偶像塑造中的崇丑将导致审美观和道德价值观变异,甚至可能颠覆崇高和理性,消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53.
扎西 《民族论坛》2006,(7):58-58
2006年年初最为火爆的流行语词非“恶搞”莫属了。如果说2005年诸如超级女声、梦想中国之类全民造星运动颠倒众生,把人们带进了狂欢的沸点;那么,2006年大众娱乐的焦点已经换成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春运帝国》和《武林外传》。这些如雨后春笋般突然冒出来的角儿,都共同带有某些极为鲜明的特征:用乾坤大挪移的手法颠覆经典与权威;以完全搞笑的形式对一本正经的主题进行近乎荒唐的解构;通过网络等新兴传媒进行传播和扩散;无厘头的个性批评大多迅速演化为参与广泛的大众娱乐活动。也许,我们现在要对“恶搞”下一个准确而全面的定义还为…  相似文献   
54.
绿城 《百姓生活》2012,(8):43-44
荒唐恶搞失分寸,校园恋人再“配对” 2008年10月中旬,在河南辉县盛发商场品牌服装部做促销的袁娟,突然接到了老同学李天亮的电话,约她下周末到省城郑州参加大学同学聚会。  相似文献   
55.
"梨花体诗歌"和"诗人裸体朗诵"成为轰动一时的媒体诗歌事件,在此过程中,诗歌以及诗人成为被"恶搞"的对象.在少数诗人那里,诗歌成为被用来沽名钓誉、追名逐利的手段而非庄严、崇高的艺术追求.同时,在大众媒体的恶意炒作下,悲剧性的文化事件被简化和改造成了喜剧性的娱乐事件,其内在性和精神意义被抽空.它们共同显示了当今时代文化上的恶俗之气,是大众消费意识形态对价值理性和人文追求的肆意扭曲.在如此的"共谋"下,诗歌成为被窥视的"他者",其形象被"脸谱化"和"妖魔化"了,诗歌本身受到了严重扭曲和伤害.  相似文献   
56.
步入e时代,网络“恶搞”逐渐走人人们的视野,近年来又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外来的“恶搞”在本土生根的背景可归结为技术的推动等四个原因。大学生群体在舒缓精神压力、对有时代感的东西和新技术好奇、追求和想要参与社会讨论等心理因素下被网络“恶搞”文化“吸引”。这种新兴文化形式一方面能够给大学生群体减压,给他们提供创新思考的新维度和新技术,并且满足他们作为准社会成员想要参与社会问题讨论话语权的需要,但与此同时网络“恶搞”文化由于缺少规范、品质参差不齐可能导致大学生群体形成不正确价值观和影响他们接受正统的学院式教育的合理内容等方面.大学生群体自身要更加理性的对待这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7.
“无厘头”叙事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无厘头"作为一种不乏新颖的艺术叙事,基本审美特征是于离奇、怪异、荒诞中显露某些社会历史真实。其生成于刘镇伟、周星驰的影视创作,延传到内地后则受到青年一代的关注,成为大学校园重要的文学书写选择。究其源流,除了形式上颇得鲁迅《故事新编》的真味外,在价值取向上主要承接的是"新潮文学";而其间的"恶搞"走向,又主要源自日本漫画产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8.
恶搞是我国当前各种社会存在综合作用的产物,并在一定阶段仍将继续流行下去。本文旨在剖析网络恶搞在我国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通过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高校完善思想教育课程的改革、政府部门要继续加强网络监管等手段加以规制。  相似文献   
59.
恶搞”是2006年中国互联网文化的一大气候特征。在网上广泛流传的各种恶搞行为、作品使网络娱乐变得更加多元。恶搞成风的动因是草根娱乐的兴起、传播权的位移和个人电脑技术的普及等。这既反映出当前网民日益提升的传播意识和网络使用技能,也揭示出他们在传媒素养方面的突出问题,而推行互联网素养教育就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60.
带有颠覆性和娱乐性的"恶搞"已然成为当前流行的文化时尚,并初步显示出其商业价值,而广告活动自然需要从这种新兴的媒介文化中汲取养分。而今,将"恶搞"引入广告活动已经具备了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但在其运用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