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6篇
  免费   214篇
  国内免费   41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68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894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71.
侦查信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侦查过程的实质就是发现、采集、运用信息的过程。侦查信息理论在侦查实践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探讨了侦查信息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同时论证了它的实践价值,并提出了对侦查信息的采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72.
沈顺福 《东岳论丛》2007,28(2):36-40
理解的基本原理分为五条。命题⒈符号表达主体的主意,即符号原理;命题⒉主体能够接受、认识这个符号,即认识原理;命题⒊主体能够将这个认识还原为现象,即认识还原原理;命题⒋主体能够解构现象,即现象解构原理;命题⒌理解的实现最终表现为主体与对象之间感应,即感应原理。只有当两个主体之间产生了感应,理解才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73.
黑非洲地区封闭而自成一体的地理结构和独特的历史遭遇。导致黑非洲的民族主义文学具有鲜明的地缘特征,具体表现为对抗性、泛非性或泛黑人主义和混合性。运用本民族语言还是运用欧洲语言进行创作,黑非洲的民族主义作家们普遍陷入了语言选择的文化困境。  相似文献   
74.
在简要介绍了服务交锋的来源、实质的基础上,结合对电信业务流程中服务交锋的特点及其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电信业务流程中把握“服务交锋”的思路与方法,并以实例阐述了电信服务交锋的内容特点及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75.
本文从电磁场基本原理出发表述电磁感应定律,对于“通量法则”构造回路的问题,指出也要紧扣基本原理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在一些典型例子中构造回路的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76.
电子治理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新趋向,我国已经在推行电子政务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由电子政务到电子治理的跨越,探索适合国情的电子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77.
白居易在《策林》中,表述了其旨归民生、人强胜天的哲学观。白氏的哲学观源自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但却突破了“天人感应说”宗教神学目的论的框架,将其引向了社会学,从而使其哲学思想体现出强烈的济世情怀和素朴的辩证唯物色彩。  相似文献   
78.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始于夏商两朝所宣扬的的神权法思想以及西周时期周公旦提出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等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发生重大变革,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学派和众多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其中儒家重视道德教化,主张先富后教、德刑结合,反对轻罪重罚、族刑诛连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有较大贡献。神权法思想也开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儒家所倡导的重民轻神的主张,发展到汉朝时期董仲舒以"天人感应"给君主至尊无上的地位和实施统治提供理论依据,使得神权法思想为随后形成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所吸收,长期起着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重要精神支柱作用。  相似文献   
79.
感应思想是《周易》的基本和核心思想,也是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形成和特点的重要途径.《周易》中的感应思想有同类相感和阴阳感而为一两个方面,前者本质上是形式逻辑中的类比推理,但比类比推理有更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后者本质上是对立统一规律,但由此导致片面夸大同一性而否定斗争性,则又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80.
徐志辉 《齐鲁学刊》2004,1(4):99-103
天人感应观念在东西方都曾长期存在。在中国,阴阳五行、观物取象、占卜预测、方技术数、典章仪式和谶纬之学中都渗透着天人感应观念,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甚至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西方,这种观念表现为大小宇宙论,它也同样广泛存在于文艺复兴之前的整个欧洲,并通过星象学、各种巫术、宗教仪式和墓葬形制表现出来。这种现象表明了人类早期有着大体相同的宇宙观念和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