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20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49篇
人才学   11篇
丛书文集   332篇
理论方法论   50篇
综合类   803篇
社会学   75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01.
戏曲教化功能的失范——元杂剧衰微论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一度繁荣的元杂剧走向衰微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戏曲教化功能的失范。这种现象是随着蒙元统治汉化水平的提高,儒家文统重新受到关注而出现的。教化意识强化以至急剧膨胀,超过了文艺教化功能的基本要求,出现了教化功能失范的态势。南北统一之后。置身南方文化兼容中的元杂剧个性不断销磨,对教化色彩浓重的家庭伦理题材情有独钟,却又不能通过自己的审美形式有效地负载。批评标准的变化,促进了戏曲向传统文化的贴近,以俗就雅过程,又使教化功能过度地强化。正是由于过分强调教化功能,到了促其失范的程度,本欲提高元杂剧的地位,反而造成了一代艺术的衰落  相似文献   
102.
王俊 《云梦学刊》2002,23(5):68-71
侗族素有“音乐的民族”之称。其民间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南、北两大方言区的音乐形态各具特色。通过对侗族民间歌曲、民间器乐及戏曲音乐的基本形态、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的系统论述 ,给出了其民间音乐文化构成要素的轮廓概貌。  相似文献   
103.
104.
20世纪初中国现代话剧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戏曲一统天下的舞台格局,形成既相对峙又相对流的话剧—戏曲二元结构。中国话剧—戏曲的这种二元结构依然稳定如斯,它们之间的对立交流从未停止,但它们的基本形式特征却并未更改,话剧就是话剧,戏曲就是戏曲,它们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中形成强大的张力场,共同丰富和提升了中国戏剧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105.
善恶报应与女性关怀 从刘清韵的聊斋戏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清韵是晚清著名女戏曲家,她以毕生精力从事戏曲创作,留下了丰富的戏曲作品,但却未引起世人的关注。笔者在全面梳理其作品的基础上,拟就其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文试图通过其聊斋戏与小说原著的比较,阐述女作家独特的善恶报应的道德观以及对家庭完整的追求意识。  相似文献   
106.
水浒戏中的搽旦与《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中的搽旦表演与净角行当关系密切.现存元代水浒戏<同乐院燕青博鱼>、<黑旋风双献功>、<大妇小妻还牢末>中的搽旦脚色,对<水浒传>中一类女性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影响.小说中女性形象与水浒戏搽旦的关联主要在于表现技巧与叙事态度的沿袭.但相对于戏曲中类型化的脚色表演,小说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已经朝个性化方向稍稍前进了一些.  相似文献   
107.
刘玮 《学术交流》2007,(1):163-166
中国古代戏曲与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二者间关系的关注古已有之。20世纪以来,众多学者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不断运用新的方法,从新的视角对古代戏曲与小说的关系进行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丰硕而喜人的成果。这些成就不乏突破与创新,但对戏曲与小说相互影响的历史过程的研究尚不够充分,对说唱文学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的中介作用以及戏曲与小说文体的特殊性在二者关系中的影响关注得不够。  相似文献   
108.
张石川 《文史哲》2006,(1):73-79
任何主观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种价值判断,戏曲刊刻印行自然也不例外。事实上,民国前后戏曲文本的刊印活动正是伴随着戏曲观念的变化而展开的,甚至是互动的。当近代西方思潮涌入中国以后,人们刊印戏曲不仅可供文人们作案头消遣之用,它还可以作为传播新思想或者某种价值观的媒介。这以后人们逐渐关注戏曲文本自身的价值而非仅仅看作是某种工具或手段。因此,当戏曲文本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时,实际上就意味着戏曲文本主体性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09.
民俗学田野作业范式与二月河历史小说戏曲母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克 《晋阳学刊》2005,(2):103-109
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中的戏曲文化母题,有着丰富的民俗内容。二月河对于相关题材的反映,使用了民俗学田野作业的方法。正是这种视角的存在,清帝系列小说中的戏曲民俗,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二月河对于田野作业原理的自觉实践,不论是对文艺学叙事理论的丰富还是对民俗学田野作业体系的完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0.
在古典戏曲家看来,戏曲是“以离合之事,抒悲欢之情”。离合之事,是叙事;悲欢之情,是抒情;叙事得小说之筋骨,抒情取诗歌之精神。因此,古典戏曲与诗歌、小说之关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