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87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41篇
管理学   330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86篇
人才学   73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798篇
理论方法论   248篇
综合类   3364篇
社会学   258篇
统计学   1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201篇
  2014年   460篇
  2013年   373篇
  2012年   482篇
  2011年   449篇
  2010年   441篇
  2009年   421篇
  2008年   569篇
  2007年   412篇
  2006年   328篇
  2005年   320篇
  2004年   242篇
  2003年   214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学衡派与新人文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意在重审学衡派这样一个在五四时期与新文化运动尖锐对立的思想派别。通过考察它与新人文主义理论的联系,以及它与新文化运动在进化论、浪漫主义、模仿、历史与传统等观念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揭示出学衡派的基本思路与观点,并对它与新文化运动的相互作用作出历史的评价。  相似文献   
52.
互文性概念作为重要的文本理论为文学翻译提供了方法论。本文从文本批评的角度 ,把互文性理论放在文学翻译中阅读和书写的框架下 ,通过梳理互文性理论的发展脉络 ,讨论该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影响和界定。本文认为这种讨论有益于对文学翻译中的许多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本文从互文性观点对朱生豪译莎士比亚选段进行个案分析 ,以探讨译者的决定是否受到互文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3.
本文立足于芥川龙之介<地狱变>的文本,对这篇小说蕴含的思想进行了深度分析,指出作者在小说中并不是简单地对社会的恶和不公进行批判,也不是对主人公的不道德的艺术观提出批评,而是揭示了人性中的永恒矛盾,这就是人的世俗常情和艺术的超越精神的矛盾.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牺牲而使矛盾双方得到了调解,完成了一个黑格尔式的悲剧.文章最后将该小说中的悲剧意识与西方悲剧意识从古今两个层面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4.
语文教学为什么总是不尽如人意?认真反省,我们便可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语文教师文化底蕴大多比较浅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少教师可谓是想尽了办法:讲故事、奖红星、表扬、比赛……对于这些"形式主义",低年级学生倒是很有兴趣,可到了高年级,这些方法已经失去了魅力.  相似文献   
55.
近十年中国后殖民批评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后殖民批评的理论源头有两个:杰姆逊和赛义德。一定程度上说,十几年的中国后殖民批评就是一场关于后殖民的批评与反批评的论争过程。97年前后,中国的后殖民批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56.
在我国当前的文化图景中,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代性以及后现代性文化形态并行不悖,其中,后现代文化因其对于人类自身的欲望与有限性的宽容以及坦然的态度,对青年学生们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在积极的意义上,后现代文化的这种姿态是对个体的更精致的呵护,不过这种呵护往往是以放弃传统的价值、道德为代价。当代美学教育必须设法应对这种局面,使学生在肯定个体的创造性、价值的多元性的同时,认同并维护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视野。  相似文献   
57.
邓晓芒 《学术界》2008,1(3):106-117
2007年,江苏的<学海>杂志第1期发表笔者长文<再议"亲亲相隐"的腐败倾向>,批评郭齐勇教授主编的<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引来陈乔见、丁为祥、龚建平和胡治洪四位先生的反驳,四篇反驳文章栽于<学海>杂志当年第2期;笔者于该杂志当年第4期又发表回应文章<就"亲亲互隐"问题答四儒生>,对四篇文章逐一作答;该杂志于当年第6期又发表四位先生的再反驳.现在这篇文章是对去年<学海>第6期所裁四篇针对我的文章的再回应,其中有关儒家"亲亲互隐"问题的争论仍是核心,但扩展到如何解读中西经典、如何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理解道德和法律、理性和仁德的关系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8.
[编者按]随着生态文学逐步走向繁荣,国外的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研究)日趋兴盛,目前已经成为文学研究的显学.著名生态批评家、哈佛大学教授劳伦斯·布伊尔说,当他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生态批评领域时.困扰他的问题是"有谁要听",而现在的问题则是"怎样才能跟上这个新工作的步伐".生态批评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越涌越大的生态诗潮的研究.其中最有影响的研究有:英国利物浦大学的乔纳森·贝特教授对浪漫主义生态诗的研究,美国内华达大学的斯科特·斯洛维克教授对著名生态诗人斯奈德的研究,以及"生态诗"这一术语的首先界定者、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授伦纳德·西格杰对可持续诗的研究.可持续诗是当今生态诗的一个新发展,斯洛维克在其最新专著<走出去思考>(2008)里对这一诗坛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译文英文为斯洛维克教授于2008年5月所作的一次大会发言,文章不仅介绍了内华达大学生态文学课程的授课方式及主题,还通过对中外"可持续诗歌"的评介和生态思想的阐述,倡导我们关注生活中富于审美趣味的生态体验,对于国内生态文学教育与研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9.
我国目前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与我国近年来低水平高速度的经济增长模式有关系;另一方面与我国企业结构的不合理性有关。但从政府失灵理论基础来看,我国安全生产的政府管制机制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监管失灵问题。  相似文献   
60.
老子是先秦重要的思想人物,他表面上用《老子道德》的独语体来表述一位孤独者的心语,但实际上这本书蕴涵着潜在的对话精神。老子的人文智慧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来与世界交流,与人民沟通,与孔子的教喻有所不同,分属中国古代思想不同的言说与表述方式,从思想对话的角度去理解老子,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