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6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74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社区刑罚的根据应当是报应论限制和制约下的以教育刑论为核心的综合论。具体说来,社区刑罚应当以报应论为基本的规诫,以满足正义和秩序的要求;社区刑罚应当以教育刑论为核心规诫,以满足矫正犯罪人的要求;社区刑罚应当适当考虑剥夺犯罪能力论的要求,以争取社区群众的支持。  相似文献   
72.
安忻 《秘书之友》2007,(4):20-21
下面是被某文书学教材选作“文例”的一篇表彰性通报的原文,教材作者实际上是将该“文例”作为范文使用的。  相似文献   
73.
明清三国戏曲出现了众多的翻案补恨作品,这些作品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为翻历史定局之恨,这是翻案补恨之作的主流;二是弥补个人之恨。除此之外,转世报应也可以视为另类的补恨方式。前者围绕着诸葛亮及蜀汉集团,后者则围绕着蔡文姬、荀奉倩等人。转世最主要的对应方式有两种,一是西汉初年与三国对接,另外一个则是曹操的身后报应。  相似文献   
74.
中国古代小说中存在着一种死后以"化形为蛇"的方式来报复仇人的情节,这种情节在话本小说、文言小说甚至笔记中均有记载.探其渊源流变,在早期汉译佛经中可以找到"变蛇"与"嗔怒"之间转换原则的佛典依据.在僧人们看来,人若临死时饱含嗔怒,亡后就会化形为蛇,备受诸苦,这是一种烦恼习气的报应.此后,这种信仰与情节通过一系列的僧人故事转而流播民间,有些故事逐渐向复仇主题靠拢.而后,中国小说遂将"化形为蛇"的情节原型吸收下来,使之成为"报复"主题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但嗔怒作为死前的心理状态,依然是"化形"的条件.  相似文献   
75.
郝朝帅 《江淮论坛》2006,(3):184-188
本文着眼于发掘王蒙在“季节”系列长篇小说传达出的对于人生、命运的深层哲思。通过文本中体现出的“物极必反报应”和“偶然性真相”和两组命题,阐述出王蒙蕴含于其中的悲悯与无奈的情怀。  相似文献   
76.
我国累犯制度是报应论与预防论一体化运行模式的产物,是公正与功利价值并取的体现。公正作为刑罚的首要价值应当得以优先性认可,与此同时,功利价值同样是刑罚不可偏废的存在,并且功利可以有限度地调节公正价值。刑罚一体化的价值兼顾是累犯制度内在的应有追求,“公正优先,功利调节”是累犯设置的正当根据及其完善的方向指引。遵照这一价值定位,累犯制度应当在立法规定与司法适用中对此作出积极回应,从而契合累犯制度设置的初衷,实现公正与功利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7.
刑罚本质上是一种给犯罪人带来身体的、精神的、财产的痛苦惩罚,其过程不仅会影响犯罪人的生理或物质层面,更会影响犯罪人的心理或精神层面。因此,通过社会心理学视角对刑罚正当性根据进行分析,可以深层次揭示刑罚正当化的依据,为后续刑罚理论研究开辟新视野。  相似文献   
78.
我国刑罚目的理论当顺应世界刑罚学发展趋势,传统的报应主义刑罚论的罪刑均衡原则应吸收预防论的合理因素,完成自身的"扬弃",发展为兼顾预防和报应理念的更为理性的罪刑相适应原则,并在这一原则的统领下,在刑罚活动中分阶段地、有主次的推进刑罚目的的贯彻实现。  相似文献   
79.
论罪刑相适应原则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罪刑相适应原则是我国新刑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之一,虽然这一原则在国外刑法中由来已久,但是在我国刑法中却为时不长,因此,如何弄清其理论基础,从而更好地为定罪量刑服务,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罪刑相适应原则的理论基础有二:一是报应主义,二是功利主义,由于二者的意蕴和价值取向不同,因而在对罪刑相适应原则的理解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本文拟从报应主义和功利主义对罪刑相适应原则的不同理解出发,从而全面地揭示罪刑相适应原则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80.
死刑问题,向来是刑法学界的一个常谈常新的热点问题。死刑产生于战争,发展于报应和功利。死刑是否人道,完全是一国国民的价值判断问题,而价值判断则不断处于变动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