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83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60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鲍德里亚不满于马克思仅仅批判商品的"交换价值"颠倒,而提出使用价值也是资本主义交换体系的产物,甚至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经济拜物教的更重要的隐密理论构件,在他看来,使用价值拜物教才是更基础性的东西,它是政治经济学真正的秘密,它是人类中心论和一切人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深深地根植于一个"自然化"的过程当中.  相似文献   
42.
柯尔施通过追问"何谓政治经济学批判"来解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他认为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资本论》持有一种革命性立场,代表的是新阶级的利益。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对政治经济学的前提批判,它表明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范畴都可溯源于"劳动",但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劳动并不是抽象的一般劳动,而是"雇佣劳动者的劳动"。马克思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构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核心,它使政治经济学批判获得了更深刻和更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43.
鲍德里亚在物的有用性基础上对马克思的使用价值进行批判,一方面认为,使用价值本身就是一种拜物教,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应该由交换价值拜物教和使用价值拜物教共同组成;另一方面认为,使用价值并不是一个自主存在的现实,而是被交换价值所生产出来的,只不过是交换价值的完成与实现并充当着其意识形态保障功能。然而,笔者认为,鲍德里亚对使用价值的批判是建立在对物的有用性批判的基础之上,实际上也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客观物质基础的批判,同时,由于他认为使用价值只不过是交换价值所产生出来的"仿真模型",只不过符号体系下的理想"指涉物"并充当其化身,因此,并不存在"真实性",在此,鲍德里亚陷入了辩证唯心主义的幻境之中去了。  相似文献   
44.
论符号拜物教——从媒介的角度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社会是物符号化的现实根基,媒介则是其外在动力。这种动力主要通过传统媒介的广告宣传、大众网络的意象引导和"娱乐道德"的好奇激发等方式实现。以单向度、强制性、重复性、超负荷为特征的媒介信息传播造就了大众主体性丧失、理性泯灭的集体无意识状态。此状态正是大众接受符号编码的状态、环境和条件。麻木无意识的大众只有通过消费,通过对符号意义的追求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大众处在符号异化、处在对符号盲从和崇拜的符号拜物教状态。  相似文献   
45.
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诞生的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使人们将社会物质生产关系理解为一切具体的事物表现,而不是整体物质生产关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今,一种基于数字经济时代物联网技术应用场景的新拜物教正在形成。这种技术拜物教促使人们习惯于将企业通过智能设备采集和使用个人数据的行为理解为一种仅在商业上个人隐私被侵犯的法律问题,而忽略其背后资本利用具体的技术设备和服务融入智能生活的产业真相:资本通过将用户的在线活动数据化,并产生“剩余数据”用于推动数据和技术的资本化运营。日常生活中的工具理性与实证主义的认识观进一步固化这种技术拜物教对人们的影响,智能互联的技术体验也让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符码化。要批判这种技术拜物教,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直面由它带来的现实问题并深度考察数字经济时代的生产关系,以警惕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相似文献   
46.
基于国内外相关意识形态结构研究理论可知,泛娱乐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主要包含了三个维度,即知识维度的智能时代自由时间、价值维度的资本拜物教、实践维度的异化娱乐以及相互关联的边缘观念意识形式.其中,资本拜物教是泛娱乐主义产生的根源,作为泛娱乐主义边缘观念之一的休闲娱乐消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泛娱乐主义客观上产生了经济效益.在透析泛娱乐主义时,应坚持客观性原则,既要划清界限,又要明确目标.  相似文献   
47.
作为一种颇具大众性的现代传播媒介,电影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信息环境,对人的生命存在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电影是商业的,但又原本是艺术的,所以既不必要求它脱离商业,又不必让它服侍商业,只任它成为浑然的商业的艺术就好了.这不仅是好莱坞电影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在商品经济繁盛的时代,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考察电影所得出的电影观念.这种观念对于弘扬精英意识,实现审美超越,制衡电影拜金主义,回归文化伦理,维护健康、平衡的电影环境,促进电影与人与文化的良性互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8.
卢卡奇从马克思后期经济学著作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解读出了物化批判,并且拓展了对意识的物化批判.但由于思想来源的复杂性,既有对马克思的本真精神的追求,也有德国古典哲学尤其黑格尔浓厚的气息,还受到韦伯、西美尔等的影响,他在解读马克思时忽略了其拜物教批判理论中的生产关系线索,而关注了生产力批判,最后在总体性的同一的主客体辩证法逻辑下,只能走上借助于无产阶级意识觉醒,依靠主体热情来实现革命的道路.  相似文献   
49.
当代学界对器物与物品的研究,总易建立在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的二分之上,从而或将器物视为社会关系或社会性的反映,或将物抽离于语境来研究。这也使得当代博物馆的建立与陈列中,器物被去除其灵性与意义,器物与其制造者、使用者、消费者,甚至博物馆参观者之间的生动联系被割裂,而成为死气沉沉之物。本文引入拉图尔的“事实拜物教”(factishism)一词,并不再局限于仅从器物的制造角度来看物,而是重新探讨器物之灵性,即器物何以通过仪式等方式而被激活,从而获得一种自主性。这样一种视角,也是对破除欧洲中心主义器物研究的有力反思。  相似文献   
50.
在马克思那里,承认理论不再仅仅是以一种理论构想式的生长逻辑出现,而更多地是以一种历史批判叙事的外观呈现出来。承认叙事在马克思贯彻其解放政治规划的历史逻辑过程中表现为三个发展阶段:首先,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承认的批判,以及经由劳动范畴中介获得相互承认的探讨,青年马克思建构起一种人本主义的承认价值观;其次,马克思通过"自由人联合体"来克服个体与共同体(集体)之间历来的矛盾,以相互承认来中介双方,最终实现两者的统一;最后,通过对资本主义拜物教的批判,马克思指出承认关系的物化根本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产阶级才能进入"自由王国"。由此,马克思着手将承认的方式改变成无产阶级合法斗争的武器,从而完成了由理论叙事向革命实践的历史性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