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128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390篇
社会学   5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91.
近十年来,围绕"核心期刊"这个主题在学界、业界、科研管理与评价部门以及社会其他层面产生了种种争论、问题和社会怪状.这种"核心期刊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我国人文社科研究的繁荣催生了期刊阵营的壮大.以及科研管理评价部门的不当使用和各种核心期刊体系遴选运动的推波助澜.客观分析"核心期刊现象"的功过是非,既是对各种核心期刊遴选体系的救赎,使其从"越位"回归"本位",也是对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人文社科成果管理评价机构各自定位的再梳理,使其能够从"失位"回归"本位"、从"缺位"回归"正位".  相似文献   
592.
现代性问题重重,但其本质危机可根本归结于现代性的资本逻辑,片面的工具技术理性和狭隘主体性下的资本逻辑,使得人们应从现实生活逻辑的追求而呼吁文化哲学的产生,并且在马克思的理想共产主义模式下得以解决。同时进一步从内在哲学层次探讨资本逻辑的本质,危机又是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缺失根本造成的,因而从这一角度看同样呼吁一种新的文化哲学的产生。文化哲学的产生和现代哲学的真正转型应是在生活实践中变革传统形而上学,在文化生活中重建文化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593.
《艰难时世》的基督教视角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狄更斯的<艰难时世>的评价主要分为两派,一是揭露了资本主义的丑陋和罪恶,二是对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宣扬,作家本身的作品态度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其实,这是一部充满了救赎和圣经教训的作品,情节和人物都有圣经的影子,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世俗化的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594.
朱光潜的“魏晋人”人格理想,高歌自然天放的人生态度。理想人格期待和现实角色扮演的吊诡性,促使其正视板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强烈的担当意识催生朱光潜顺时达变的人格救赎模式。从“魏晋人”理想到出世——入世说,这不但刻勒了时代变迁的印迹,更体现他顺时达变的人格建构活性。   相似文献   
595.
文章结合艾略特本人生活经历与思想探索,以及他最终对基督教的皈依,来系统研究他在其代表作《荒原》中表现出来的拯救意识。艾略特在《荒原》一诗中,认为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洗礼的西方现代社会,进入了一场没有理性、没有信仰、没有秩序的精神文化危机之中,而只有重建基督教信仰维度才能加以拯救。但他宗教救赎的思想是有局限的,终因基督教观念无法把握现代荒原世界而宣告失败。然而艾略特的努力并不是没有价值的,也许正是他无路可走的处境告诉我们应该开辟一条新路,去救赎现代荒原世界,这即是我们站在艾略特这个巨人的肩膀上的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596.
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进行文本层面的解析,梳理女主人公露西女性意识建构的3种存在形式:男权社会对露西女性意识的压制,爱默森父子平等自由思想对露西处于混沌状态女性意识的救赎,以及露西女性意识的成长、发展和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597.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与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因独特的双重文化经历创作了《群芳亭》和《野草在歌唱》。《群芳亭》通过中国吴太太在意大利传教士安德雷的宗教救赎中走向新生的故事,表现了异质文化融合的可能与希望。《野草在歌唱》通过南非白人玛丽被黑人男仆摩西杀害导致人性救赎失败的悲剧,展示了异质文化的冲突。不一样的救赎:宗教救赎与人性救赎都表达了两位作家对异质文化之间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的思考。  相似文献   
598.
当代社会的虚无主义产生着两种极端的文化后果:一种是绝望之余的狂欢与游戏;另一种是生命因无意义而产生的自我否定.道德关怀、宗教救赎和审美超越构成了当代思想文化超越虚无主义的三种代表性思想路向.超越当代精神生活的虚无化困境,需要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与生命态度.  相似文献   
599.
对霍桑的短篇小说《年轻的布朗先生》进行分析,展示主人公从信仰到怀疑,从纯洁善良到信仰崩塌的心路历程。指出,由于受加尔文教清教意识的影响,小说刻上了"人皆有罪"的烙印,作家通过描写小布朗先生赴黑森林聚会所见到人性的恶念,批判信仰的不彻底性,导致最终堕落的同时展现出作品中"原罪"的主题。  相似文献   
600.
对死亡的思考,不仅是基督教文化的传统,而且是现代西方哲学各派,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所关注的问题。在二者的影响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试图通过拥抱死亡而超越死亡,以实现生命意义的不朽,安置现代人漂泊无依的灵魂,使其在形而上的意义上获得永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