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128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389篇
社会学   5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当下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人本能的伸展与人欲的扩张,使人们既产生了对“得”的无奈,又感受到“德”的失落。后危机时代食品安全的伦理叩问表明,中国的食品安全已凝成一盘棋局,没有一个人是孤岛。食品安全的自我救赎,既要将“道德进步”的坐标置于每一个个体生命的时间轴上,进行个体理性精神的重建,更要面对一个基于“命运共同体”的道德救赎过程,运用公共理性进行价值的反思。  相似文献   
92.
D.H.劳伦斯(1885-1930)是20世纪最独特、最有争议的作家,对20世纪的小说写作产生了广泛影响。长期以来,他是评论界的热点,但是鲜有人对其后期几篇有些另类的作品包括《袋鼠》进行探讨。而本文试图从宗教救赎、性爱拯救和文艺救世几个层面来解读《袋鼠》,从而窥见其救世思想。  相似文献   
93.
满都麦、南永前、阿库乌雾,都坚持母语创作,张扬母语思维,都是有相当学养和功力的民族学家或人类学家,他们的创作都超越文学审美,具有对话汉语写作、对话西方文化的现代性和批判性:文学是文化的一个方式,并不具有为文学而文学的文学本体意义;他们处身不同的语境,但呈示了相当一致的价值态度:对于本民族文化氤氲不灭的神性予以深挚坚定的关注和强调;他们创作中神性式微的过程及其分配路径,影现当代中国文学精神和心理发展的脉络。这是一个衰微的过程,但也是人性增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94.
自启蒙主义时代以来,救赎被作为一种宗教幻象而被人们所遗弃.然而当现代人面对着各种各样的生存困境,却又在理性的层面无法解决之时,救赎之于人类文化的价值又再一次受到人们的关注.法兰克福学派作为现代性反思的理论重镇,其理论中所包含的救赎意旨在其批判理论的建构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
时光  倪妮 《现代妇女》2010,(11):24-25
24年前,原甘肃省武威市文化馆干部裴树唐因“强奸”当地女歌手刘丽,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2010年7月21日,在距离案发的24年后,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此案在武威市中级人民法院重审。而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重审的重要依据,就是“受害者”刘丽的证词。她在最高人民法院庄严作证:当年的强奸案是冤案,是她受人胁迫利诱诬陷所致!  相似文献   
96.
许多人议及当下的影视评论,都会用“缺失”这个词。他们说,张骏祥先生走了,钟惦斐经重创后元气大伤也一蹶不振了,梅朵先生去世了,边善基这样的著名影评家也风光不再了,影视评论后继乏善可陈。满腔忧患意识的朋友,难道你没看见吗,其实,那“影视评论”只不过是改头换面、改弦易张而已,至少,在两幅全景式的动态画面里,它活跃着呢。  相似文献   
97.
从沦陷到救赎,故乡在发生积极的改变,生态治理和文化觉醒在重新整塑着闽东美丽的山区小县。对于厌倦都市生活的人们来说,有理由期待可持续发展对故乡的拯救力量,进而鼓足勇气继续守护那个美丽而纯净的乡村梦。  相似文献   
98.
家庭暴力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是尊卑身份和人格差等。要阻却家庭暴力,必须以身份平等和人格平等为伦理依据和法律依据。要规制家庭暴力,必须关注国外关于家庭暴力立法的经验,创设遏制家庭暴力的干预机制。同时,要对家庭暴力行为进行救赎,即遵守亲缘伦理,加强道德自律;遵守配偶伦理,加强道德教化,以创建平等、和谐、健康的婚姻家庭关系。  相似文献   
99.
《圣经》是一部记载神政史和人类救赎史的"书中之书"。书中多次提及的"血"成为贯穿全书的血线,被赋予了深刻而丰富的象征意义。它是生命的象征、拯救的赎价、献祭的祭品和立约的凭证。这些相互紧密联系的血意象构成了《圣经》中血观念的生动完整形象。  相似文献   
100.
小说《灵山》被誉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文试图从悲态、悲剧、崇高、荒诞这四种具有悲色彩的美学形态挖掘出小说崇尚悲的美学追求。这种美学追求表达了作品对自我、生命真实和自由精神的一种执着追求及对当代人类生存现状的思考和忧虑,揭示出文学对精神的救赎这一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