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62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孔子"述、作"之义与文化的继承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这述作之义 ,其核心即强调文化生命历史连续性的文化阐释原则。这一连续性的内容 ,即自然与文明或质与文的连续。“质”或自然 ,是“文”的发展之合理性的界限。质、文之连续 ,亦即天人之合一。在这个意义上 ,“文”的“作”亦即“不作”。文化表现为一质、文之张力关系中的生命连续 ,同时 ,亦总是作为“传统”以此“不作”之“作”的方式活在我们之中的东西 ,这正是我们总能有所“作”的原创性之本。近代以来 ,文化的“断裂性”和历史“记忆的短暂” ,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文和精神资源积累与原创性的不足。孔子“述而不作”的文化阐释原则 ,在今天的文化建设中仍有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2.
张雷 《唐都学刊》2007,23(6):43-46
张载创立的以"气学"论为核心,以"文质相得、体用不离"为特点的唯物辩证主义哲学体系,开拓了宋儒经学哲学的新途径,以"独立不惧,精一自信"的理论勇气和学术气魄,为宋明理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构成了中华民族理论发展长河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必然环节。此外,张载的哲学诸多地方表现出的"以躬行礼教为本"的"实学"作风,把他的宇宙论和理学、心学注重精神境界的人生结合起来,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3.
《文心雕龙》"体要"释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东林 《学术研究》2004,(7):141-145
对于“体要”概念 ,学术界有不同的解释。本文据王夫之《尚书引义》对“体要”的释义引申论之 ,认为《文心雕龙》中的“体要”概念乃刘勰所拈出之为文法则 ,此法则体现于文质关系本身 ,并在对不同文类的论述中 ,演成为“法式”、“体式”概念 ,因而成为贯穿于《文心雕龙》全书的一个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44.
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应该指导学生关注生活,表现生活,创造生活。只有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在生活中寻找灵感的"火花",才能围绕生活做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一、教学生学会关注生活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普通人、平凡事,关注生活中的一草一木。  相似文献   
45.
译诗与诗艺     
诗歌翻译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通过大量的译例,从形式、内容等方面分析和探讨诗歌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完全可以说明,译诗要“文质相称”,翻译时要做必要熔裁而又要忠实于原作。要想提高译诗水平,译者就需不断提高自己的诗歌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46.
2006年4月18—19日,在厦门翔安马巷中心小学举行全国生命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著名学者钱理群、孙绍振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关注“乡村教育”,并与著名教育学者张文质和小学老师对话、交流“,为中国乡村教育寻找出路”,为小学语文教育开“药方”。张文质:钱老师工作繁忙,有自己的教育研究方向,是什么吸引你到马巷这所乡村小学?钱理群:确实不容易,为什么我这么急着来?首先是被孙绍振教授深入关注基础教育的精神和举动所打动,我们看到了全国高考大一统体系的“逐渐瓦解”,福建省高考作文分值的提高,“孙氏初中语文教材”在一些地方颇受欢迎…  相似文献   
47.
文质问题在中国文学审美领域占据重要位置。文与质的关系演变是一个相互推移、共同生发的过程,两者在过程中逐步发展、不断出新。同时在变化中又有不变者,这就是以本末体用来衡定文质关系的传统。  相似文献   
48.
文化源头总是决定着文化的个性,我国文化元典的修辞学思想形成了我国修辞学根深蒂固的传统:内容本位轻视形式,这与导源于亚里斯多德《修辞学》注重语言形式的学科传统判然有别;修辞学思想立足于伦理学、政治学立场,强调修辞立其诚,注重修辞道德,这与古希腊、古罗马传统中有时仅强调修辞的工具性,把修辞纯作为论辩致胜手段的功利主义传统判然有别;修辞学学科不独立,始依附于伦理、政治学说,后依附于文论、诗话,这与亚里斯多德著作以《修辞学》名篇,将修辞学作为独立学科的传统判然有别。现代修辞学应发扬我国古典修辞学注重内容、注重修辞道德的优良传统,同时吸取他人之长,在形式探讨和理论深化、系统化方面进一步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49.
对汉魏之际的清谈浮华,可尝试将其置于“文质世运”这一语境来加以讨论。汉魏之际的社会政治演变,表现为一个“质文代变、文质互救”的模式,即:汉末文弊,曹魏争之以质,曹魏中期以后,治道又由质转文。汉魏之际的清谈浮华与宦官擅权、选举不实等政治问题相伴而生,是汉末文弊的一种表现。曹魏代汉是一个“救文以质”的社会政治过程,清谈浮华在这一时期自然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不过曹魏中期以后,汉魏之际的政治却又表现出“由质趋文”的中途转向,清谈浮华也得以重新发展。不过,正始清谈更多的是一个思想学术问题,它受玄学的主导。由此,汉魏之际的清谈浮华将到达一个新的阶段--魏晋清谈。  相似文献   
50.
由于研究资料严重匮乏,学术界就柳圳撰写的《文质论》这篇反映北朝文质观的第一手资料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在钩沉史籍考辩其创作时间的基础上,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分析《文质论》的文学主张,并对此提出新的看法:柳纠作《文质论》当于550年至552年初之间,当时西魏文坛尚未受到王褒、庾信创作风格的影响;古今文体之争是柳氏撰写此文的直接动因,柳氏用文、质两个范畴分别对应今体文和古体文。以调和古今为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