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992篇
  免费   1843篇
  国内免费   605篇
管理学   4226篇
劳动科学   694篇
民族学   1702篇
人才学   1346篇
人口学   231篇
丛书文集   16682篇
理论方法论   3786篇
综合类   45697篇
社会学   8265篇
统计学   811篇
  2024年   322篇
  2023年   1277篇
  2022年   1090篇
  2021年   1621篇
  2020年   1765篇
  2019年   1523篇
  2018年   753篇
  2017年   1321篇
  2016年   1608篇
  2015年   2597篇
  2014年   5786篇
  2013年   4466篇
  2012年   4860篇
  2011年   7479篇
  2010年   7933篇
  2009年   7559篇
  2008年   6575篇
  2007年   4684篇
  2006年   4143篇
  2005年   3037篇
  2004年   3122篇
  2003年   2564篇
  2002年   2111篇
  2001年   1748篇
  2000年   1206篇
  1999年   626篇
  1998年   416篇
  1997年   299篇
  1996年   262篇
  1995年   185篇
  1994年   147篇
  1993年   106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礼记·孔子闲居》篇中记载的"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以"无体之礼"为主。孔子讲的"无体之礼",其实是儒家礼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必然的看法。孔子在晚年对礼容提出批评与扬弃,一些擅长礼容的儒家学者也受到主流儒者的批驳。战国时期子夏学派提出的"无体之礼",不但是儒家礼学思想从孔子、子夏过渡到荀子的一个重要思想环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国直至汉代礼学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992.
本文以《华尔街日报》2005至2015年间对华为的有效报道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报道主题、报道视角、报道中的正负面内容三个方面,对《华尔街日报》就华为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旨在探究在全球化和中国跨国企业迅速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美国精英报纸媒体如何表征华为。通过对167篇有效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华尔街日报》在报道华为时构建了特定的经济结果框架、事实框架、冲突框架和道德框架。由于媒介受众倾向于从日常生活中的“媒介流”(media flow)中提取意义的碎片去建构个人的就某议题的理解,那么《华尔街日报》对华为的框架建构也将对受众产生影响,成为其对华为理解的意义建构基础。  相似文献   
993.
石黑一雄的作品《被埋葬的巨人》以英国中世纪不列颠人和撒克逊人之间的冲突为背景,展现了英国民族塑形时期的一段晦暗的历史图景,背后蕴含着作者独特的历史思维和文学想象方式。作品通过展现记忆与真实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历史真实性的质疑;通过时空并置的记忆书写,挖掘了历史断裂处的沉默话语;通过书写不同个体的记忆,呈现了多重历史意识和声音。正是在这种书写方式中,石黑一雄达到了对话历史、反思历史的写作目的。  相似文献   
994.
杨慎是明代一位有着浓厚批评意识的学者。杨慎的史学批评主要表现在对《史记》《汉书》的史学审美、对宋代史学的有意求瑕及基于史料价值和史书编纂方面对其他史著的批评。其史学批评呈现如此特点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明代中叶的《史记》《汉书》研习风激发杨慎对《史记》《汉书》的批评;其治学理路崇汉学而抑宋学,引发杨慎对宋代史学的苛责;其博学的治学视野促成杨慎对史料价值的多元审视及对史著编纂者资质的求善求全。  相似文献   
995.
近10多年来,称呼语作为文学话语中的特殊语言现象,其丰富的社会意义、文化意义以及语用意义等得到了较深入的研究,但态度意义缺乏系统考察。在语言评价理论框架下,结合戏剧话语中称呼语的特点,系统考察称呼语的态度意义,发现称呼语隐含各种情感意义和判断意义。通过对阿米里·巴拉卡戏剧《荷兰人》中人物之间的称呼语的态度意义进行系统分析,发现称呼语的态度意义有助于建构复杂动态的人物身份。  相似文献   
996.
2016年布克奖获奖小说《叛徒》巧妙运用反讽手法,揭示当代美国社会依旧严峻的种族问题。反讽构织成了小说情节之外的另一个结构网络:修辞反讽渗透进小说的语言,构成了小说的肌理;标题的反讽、情景的反讽、语调的反讽建构了小说完整的结构框架;互文反讽则引入历史的维度作为参照,增强了小说的批判性。在《叛徒》中,反讽不仅是修辞手段,也是哲学思想和生活态度,它暗含严肃的批判精神和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愿景,已成为小说本身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997.
目前汉语学界关于英语世界钟嵘《诗品》译介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尤未见英语全译本出现,但已然存在三种《诗品序》英译及部分重要的零散英译材料。通过对《诗品》书名诸种英译的比对,可知其分为音译和意译两类。其中,“诗”的意译主要有“诗作”“诗人”“诗歌成就”这三种不同的侧重;而“品”则主要有“品级-等级”和“品评-评价”这两个维度的区别。另外,现存的三种《诗品序》英译各具特色,关于相应语言风格和错漏情况的初步分析,将为后续的深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8.
调腔是流行于浙东一带的高腔剧种,新昌县档案馆和复旦大学图书馆藏调腔抄本有《西厢记》六折,除《佳期》一折为昆腔戏外,其余均出自元杂剧,反映的是明代中后期南戏声腔的杂剧演出样式。调腔《西厢记》存在明刊本所常见的曲文分唱现象,并在剧本上受到《南西厢记》影响,且曲文具有一定的版本价值。调腔《西厢记》演出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99.
扬雄《太玄》把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分为思、福、祸三段,福居三段的中心地位,是《太玄》所要探讨的重点问题,在《太玄》中结合各种情况加以论述。文章分析了《莹》篇中关于福与祸、福与乐的关系问题,并与弗洛伊德以及康德有关思想进行比较。同时,通过扬雄的身世及个性,分析他产生此类思想的根源。福与祸、福与乐的关系,是《太玄》思、福、祸三段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加以专题论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扬雄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00.
学界以往的研究普遍认为《泄密的心》是爱伦·坡的哥特式恐怖短篇小说,缺乏伦理关怀,充满了不可靠叙述。从听觉叙事的角度来看,该小说充满了听觉意象,主要事件都由听觉勾连起承,作者在故事世界中建构起了比“视觉空间”更大的“听觉空间”,其中的声音景观从可能世界理论看来,具有其内在的逻辑性与真实性。这样,当我们将文本中的叙述者“我”当作文本现实世界中的一个真实人物进行分析时,可以更好地阐释其中的伦理意义。叙述者“我”和老头身份的模糊化使该小说的伦理批评更具有普遍意义。叙述者“我”的幻听将自己的谋杀行径暴露是该文本正确的伦理取位的结果,符合了阐释社群的阅读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