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2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66篇
理论方法论   58篇
综合类   532篇
社会学   45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天人关系和古今关系是中国传统学术中两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前者涉及历史的动因问题,后者则关涉历史之变化。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认为,孔子通过作《春秋》以寄寓其对天人、古今关系的深刻认识。那么,服膺于《春秋》的董仲舒,是否也通过其经学来表达自己关于天人、古今关系的理解呢?通过对董仲舒的"道"和"统"学说的系统梳理,我们可以得出肯定的答案。董仲舒认为,在历史进程中既有保持相对稳定的"常",也有时时变动的"变","常"与"变"之间又存在紧密的关联,而无论"变"与"常",又都可以从天人关系上寻得依据。董仲舒经学的上述认识,无疑表现出对历史的丰富理解。  相似文献   
92.
晋国是春秋时期的重要国家,在大国争霸的时代扮演了重要角色.荀氏作为晋国的大卿族,与晋国霸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晋国与狄、楚、齐的斗争中,都可看到荀氏家族活动的踪迹,荀氏为晋国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3.
《成才与就业》2011,(7):18-19
·你知道成为一名准空姐、准空少应该具备的素质吗?·你知道靓丽、帅气的外表,亲切的微笑是如何打造出来的吗?·你知道把自己的梦想放飞在蓝天白云之间的愉悦感受吗?·中华职业学校航空服务专业联合春秋航空邀你共同实现"飞翔蓝天"的梦想。  相似文献   
94.
百国“春秋”对西周叙事散文叙事功能、体式的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书》大多有一个叙事框架,但它和西周铜器铭文一样,是西周史官强化天子的权威和铭功的记事功能的实践.这种强化导致了叙事细化和言、事相兼的具有文书性质的叙事散文体式的产生.春秋时礼崩乐坏,史官的职责更多转向了“守典奉法”,即借历史著述和对君臣违礼犯法的记载来规范当时的君臣行为.适应着这一职能的转变,春秋时期的百国“春秋”在叙事功能上也由西周时期的强化天子的权威和铭功转向了“守典奉法”,并由此导致了西周重在记载礼乐仪式的文书式记事向记载事件发展过程和重视文采的历史著述的转变. .  相似文献   
95.
陆贾的历史著述与历史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贾为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和史学家。他的历史著述主要有《新语》和《楚汉春秋》 ,其中《新语》也是一部政论性著作。后人对二书的思想性和史料性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陆贾的历史思想丰富而深邃 ,他通过对历史治乱兴衰的探讨 ,提出了“逆取而以顺守之”的观点 ;他的“三圣”说与古今论 ,则表述了一种历史变易与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96.
韩氏著姓,源远流长。在关于韩愈世系的研究中,韩氏的源流问题也成为其重要内容。韩氏源流的探讨自韩氏始祖韩万开始到汉弓高侯颓当结束。本文利用文献记载来考证韩氏的源流。韩氏的源流大致应以修武《韩文公门谱》所记载的为准。  相似文献   
97.
我们也年轻     
当我老了,不再是原来的我。 请理解我,对我有一点耐心。 当我把菜汤洒在自己衣服上时, 当我忘记怎样系鞋带时, 请想一想当初我是如何手把手地教你。  相似文献   
98.
陈煜 《北方论丛》2012,(4):103-107
春秋时代,对于如何才能不朽,叔孙豹总结出了立德、立功、立言的观念,引起了后代士人的思考。相对于一些士人对不朽的追求,当时大多数士人更关注日常生活的威仪,士人言行举止既体现了礼乐修养,也预示着自己的命运。即使在战场上,士人依然讲究威仪道义等,射君子非礼成为当时战场上的一个独特景观。一些士人被俘以后,还能不卑不亢,威武不屈。后代士人每当被贬谪或称为囚徒,便吟咏起"三不朽"之外的"南冠"而自励。  相似文献   
99.
从孟子“《诗》亡然后《春秋》作”的叙述不仅可以看到《诗》与《春秋》在时间上的前后承接,更重要地还可以看到它们在政治上所发挥的功能具有相似性.《春秋》取代《诗》而出现,意味着史已经从诗中分离独立出来.由《诗》到《春秋》的这种变化,意味着先秦史学的一种发展,而也正是因为先秦史学自身的不断发展以及史书所具有的鉴戒特点,孔子方能干《诗》亡之后以《春秋》担当王道教化的作用.进一步分析孟子对《春秋》事、文、义三个方面的叙述,可以发现先秦时期中国传统史学就已经奠定了大致的基础.而细究史所蕴含的这三个方面,因“事”而著“文”,由“文”而见“义”,传统史学似乎有以“义”为终归的倾向;然而“义”信必有待于“事”真,而“事”之不存,则“义”将焉附?“义”只有立于坚实的“事”的基础上,才能避免无限制的主观发挥与牵强附会.而《春秋》具体特殊的“事”与抽象普遍的“义”最终统一于“文”的载体,事、文、义之间各自存在着一种张力,三者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0.
屠本<十六国春秋>是依据残本、大量搜集相关史料而成的辑补本,不是杜撰的伪书.判断崔书是否亡佚有三个重要的标准,一是历代书目是否载录,二是历代著作征引情况,三是屠本与其他著述内容异同比较中找出证明残本存在的根据.崔鸿<十六国春秋>并未亡于北宋,直至明代中期仍然没有亡佚,现可找出其流传的基本线索,屠氏正是利用此残本辑补成书的.残本可能亡佚于明末清初.就屠本内容分析,其中部分内容未见其他典籍保存,这是残本保存至明中期,并是屠氏使用残本辑补的明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