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9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232篇
劳动科学   12篇
民族学   129篇
人才学   58篇
人口学   29篇
丛书文集   294篇
理论方法论   55篇
综合类   739篇
社会学   113篇
统计学   2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1.
本文从刘基政治生涯的特定历史背景及俞源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等方面对刘基为俞源村设计、建造太极星象说的观点进行驳斥,把刘基从神坛位置上请到了武义的地面人间,揭开了刘基与武义神秘莫测的面纱。刘基及其在武义留下的“刘基文化”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在当时、今天乃至将来,都将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民俗风情等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2.
查英 《决策》2015,(4):55
阳春时节,细雨不断.天上的云像稀释的墨水,间断飘洒起雨丝.订好一张K字头硬座火车票,拎上包便出发了.火车穿过熟悉的城市、村庄,穿过陌生的隧道、竹海与河流,当不断有山峦出现时,已到傍晚黄昏,在一个安静的小站停下,这一站就是古徽州绩溪.  相似文献   
113.
文化、熵与乡村自组织演进——基于系统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自组织在形成生产的、资金的和个体利益的有序化整合中,内在地需要一种社团文化上的信任和共同信息范式的基础。这样的文化上的准备,规定了社团成员间的信任关系和互动方式,使得不论是生产各环节上的协作还是资金信用的让渡都以一种较低的成本运行。研究成果表明,通过新乡村建设带动的新文化注入,出现熵减小的趋势。在当代新乡村建设的案例中,无论是小规模的城乡间的生态产品供应,还是跨越十余个村镇的大范围的耕种实验,都能在其中辨别出"合作"的元素。民间经济协作组织形成过程体现了自发性制度演进特征,以及系统的弹性或可恢复性,即在受到干扰后仍能保留或重新获得它原有的状态或构型。  相似文献   
114.
天塔狮舞是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的汉族传统舞蹈,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以惊、险、奇、绝、美的艺术特点而被誉为华夏一绝。民间传说,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来的贡品;也有人认为,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是随之传入中国的。唐代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  相似文献   
115.
依据族群是自然形成的文化共同体的观点,分布于黎平、锦屏交界区域的三撬人可以视为一个独立族群。乌勒是夹杂在苗族、侗族、汉族区域间的一个三撬人村寨,一个族群孤岛,其族群认同能够一直保持和维护下来,与清代清水江流域的社会环境密切关联。在全球化进程中,分立四处的乌勒人,族群认同既面临消解,也在再建构。乌勒已成为分立四处的乌勒人的根基性原生纽带。  相似文献   
116.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在国内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传统、现代与革命这三者即开始了相互间的斗争、纠结及融合,此种现象贯穿了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数千年来,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力形态在自身演变的过程中,凭靠内部力量始终未实现质的突破,即没有实现向现代生产力形态———工业生产力的转化和过渡。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创建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用革命的手段对乡村旧村政权进行现代性的初步改造,尽管囿于当时具体的战争环境,这种改造进行得并不彻底,但这种对旧政权的权力结构和形式的革命性的现代化改造,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从该意义上讲,旧村政权的初步改造工作开启了根据地乡村地区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17.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历史文脉延续与社会、文化可持续的重要空间载体。分析山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空间结构与分布并做原因解释,以期为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评定和历史文脉的延续提供引导。结果表明:(1)山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总体空间格局为南多北少,集中分布于晋中、晋南地势平坦的盆地,汾河、沁水两岸和南太行西麓;(2)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多时间久远,名村以明清时期为主;(3)历次评选晋中、晋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量大体持平,第六次评选晋南数量优势明显;(4)山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数量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与其地处黄河文明发祥地与中原文化区的深厚历史根基密不可分,同时与自然地理、评选标准、政策导向等原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8.
推荐村委会候选人是村级党组织有效参与和领导村委会选举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村级党组织依法享有和行使提名权,不仅不会损害村委会选举的民主性,而且还有利于村委会选举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进行,实现党的领导和发扬民主的统一.应当使村级党组织与村民共享村委会候选人的提名权.  相似文献   
119.
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能力建设与新型合作医疗的运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服务递送功能,主要依赖于由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组成的农村医疗服务网络来实现。然而,这一网络的服务递送能力面临诸多挑战。乡村两级的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人力不足、医术不高、设备不整的问题,乡镇卫生院还因种种原因竞争力日趋下降。县医院成为农民寻求医疗服务的主要选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正常运行,一方面有赖于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大力加强能力建设,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政府促使医疗资源的配置向基层倾斜。  相似文献   
120.
20世纪 2 0— 30年代的晋西北乡村社会基层政治变动的突出特征是士绅向“权绅”的转变。这一变化的动力主要来自阎锡山军阀政府自上而下发起并实施的“村制”。“权绅”在基层政治中 ,由于服务方向转向赋予其“权力资本”的上级政府 ,与乡村社会联系纽带弱化 ,但并未成为阎氏政府在乡村社会中完全意义上的合格代理 ,而是在基层政治的运作中表现出巨大的主动性。“权绅”实质上蜕变为只代表本阶层利益的、独立于国家与社会之外的“权力精英”,成为阎锡山统治时期的制度之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