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9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14篇
人才学   1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82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318篇
社会学   128篇
统计学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59 毫秒
51.
沈从文故事中对农人目光的文本化(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总是用一种独特标准观察和批判城市以及城里人。这是异乡情调一种典型形式,即“乡下人”对于城市所形成的印象。沈从文将城市读者的“他者”构成叙事话语,所表现出的始终是一种社会学意义的距离,同时也是一种民族学意义上的,或者性别和世代上的区分。从这种观察中得到的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对立通过反语和讽刺反映出。作者拒绝叙述者无所不知的权威,叙述者的声音始终是不张扬的,而且他的写作是以语言的克制为特征的。从这样的叙事实践中所得到的结果,正是话语与话语对象之间的一种距离,同样也是作家与他所创造的世界之间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52.
对《花东》480卜辞的释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江苏 《殷都学刊》2008,29(3):24-32
《花东》480版上,共有六条卜辞,涉及到的人物有祖甲、祖乙和妣庚;王、(武)丁、妇好;大子、子灵等。祭祀的种类有 、彡。瑞玉的种类有吉(圭)、珥。祭祀以外的事类有“在断,狞自 ”、“在 ,自 ”及嘉( )字不同于王卜辞中的“娩嘉”等内容。  相似文献   
53.
武侠想像是对现代性焦虑作出的反应。随着现代性的发生,传统社会的解体,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和身份认同危机,一部分人通过文学之侠的想像,回应现代性和寻找身份认同。在现代性条件下,金庸武侠小说通过对侠的现代阐释和想像,使自身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呈现出并不寻常的意义:金庸武侠小说由对江湖世界的美化转向对江湖黑暗的批判,表现出现代知识分子社会认同的解构;由对民族大义的歌颂转向对民族主义的破除,表现出对现代政治认同的超越;由对武林义气的肯定转向否定,批判江湖文化,表现出对传统文化认同的超越。金庸的现代武侠小说最终完成了对传统社会认同(江湖世界)、国家(民族主义)、文化(武林义气)的超越和解构。金庸小说的侠之想像是现代性条件下中国知识分子以虚构的方式解决身份认同危机,追寻自我认同的一种文化形式,在更深的层次上,它是一种对抗“存在被遗忘”的拯救性力量,一种想像性的自救力量。  相似文献   
54.
卢卡奇在总体性问题上基本符合马克思的思想,但在主体-客体关系问题上,却没有摆脱唯心主义的窠臼。这样导致他在对自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中总有失偏颇,像一个钟摆,时而摆向自然,时而摆向社会,割裂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1)早年提出了“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2)晚年强调“自然存在对社会存在”的基础作用。文通过马克思的自然、人化自然、自觉自由活动阐明自然-人-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55.
陇东方言中“来”的特殊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陇东方言中""除了有着与普通话相同的用法之外,还有着与普通话不同的六种特殊的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56.
王凤兰 《学术交流》2008,(5):144-147
在现代汉语中,""有表示目的之用法.但只有用以连接分句的""才真正表示目的,而用在介词结构与动词短语之间的""以及连动句、兼语句中的""不表示目的,其作用是凸显前边表示方法、手段、途径的状语,可以看作是焦点算子.表示目的的"",后边为动宾短语,其中的动词一般为双音节的抽象动词,且必须带有受事.表示目的的""与表示目的的"以"用法并不完全一致,有时可以互相替换,有时不能.  相似文献   
57.
谁来决定     
人心可以膨胀到无限大,但也可以压缩至无限小。 ——题记  相似文献   
58.
春天来了     
终于,听到了鸟儿清脆的鸣叫,嗅到了花儿的芬芳,我心中暗暗告诉自己春天了,同时也在我耳边响起了一句温暖的话:“春天了,我和你一起到田野采花去。”  相似文献   
59.
透过风险分配的逻辑看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群 《理论界》2007,(9):33-34
刘群(1980-),女,河南新蔡县人.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社会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60.
在2004年与《今古传奇·武侠版》杂志一道提出“大陆新武侠”的概念十年之后[1]150-156,[2]6,韩云波教授推出了他的力作:《“后金庸”武侠》。在“金庸时代”结束之后(以金庸1982年完成小说修改、1985年古龙逝世为标志),武侠小说先是经历了以黄易、温瑞安为代表的“港台新武侠突变期”,然后进入“大陆新武侠兴盛期”,“转型期”,可望达到以“中国梦”为核心的“盛世武侠”的顶峰。[3]近三十年,当代中国的都市化进展加快,大众文化是其灵魂与血液,而武侠文化又是大众文化最富于创造力的部分,借助于网络的兴起,武侠文化发育出武侠动漫、武侠网游、网络武侠小说、手机武侠小说等新的形态,在平媒小说创作、武侠影视剧制作方面,也颇有成绩。武侠小说的平媒出版在庞大的武侠文化市场运作体系之中,虽然日渐势弱,但始终是创造力的源泉,产业链的起点。韩云波将这一时段涌现出的武侠作家作品归于“大陆新武侠”[4]17-21,并引入布罗代尔的“三层历史观”,将之作为“短时段的事件史”,放到武侠文化自古至今“长时段的环境史”与“中时代的群体史”中考察,以“在场者”的身份,展开发生学的考察,力证大陆新武侠“具体事件、人物和作品以至流派、风格”等纷纭万象之下的“内在逻辑”,借研究者与创作者借鉴,其中生发的勇气、花费的精力、展现的智慧,特别令人感佩。这也让笔者想到韩云波在《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所主持的“21世纪侠文化研究”栏目,在过去的10年里,它是国内武侠文化研究的核心阵地。这些工作与研究的实绩,恐怕得由非凡的文化理性与学术激情支撑。理性与激情的交会,又何尝不是具备了“现代性”的侠客的题中之义。一位阅读研究武侠的学者,焕发出这样的“侠客气质”,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