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40篇
民族学   26篇
人才学   10篇
丛书文集   95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380篇
社会学   47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林少华既是一名翻译家,又是一名作家。两种身份之间的互动频繁默契,其翻译与创作共用一套思维方式,文学观、文学翻译观、文学创作和翻译实践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一套循环系统。文学观、文学创作在先,对翻译观、翻译实践产生深刻影响,翻译实践影响文学创作的主题倾向,文学创作再进一步巩固并强化文学观,文学观继而影响翻译观,如此循环反复。  相似文献   
82.
中华比干学会在林氏祖庙比干庙开设了"林氏名人馆",慎终追远,传承文明。开馆10年来,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0多万人(次),引起了强烈反响。新乡是林姓发祥地,三千多年来,林氏族丁兴旺,遍布海内外,英贤辈出,名垂青史者不乏其人,令世人仰慕。众多杰出人物,其优秀业绩和道德风范,可供后世传承。2005年投资万元,在比干庙开设"林氏名人馆"。首批布展的有太始祖比干、受姓始祖林坚、长山侯林放、晋安郡王林禄、九牧祖林披以及民族英雄林则徐、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工人领袖林祥谦、革命先烈林觉民、开国元勋林伯渠、十大元  相似文献   
83.
彭玉平 《学术界》2023,(12):166-179
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后,罗振玉从天津到北京为王国维经纪丧事,并提议成立“观堂遗书刊行会”,罗振玉被推为总负责人。不到一年时间,《海宁王忠悫公遗书》四集即得以编纂印行。《观堂集林》与王国维手订“补编”首度合刊,《静安文集》虽未得及时列入,但搜集集外文的工作也已开始。赵万里在遗书编纂中厥功甚伟,罗振玉门生与诸子也在编校和补正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编纂遗书对整体呈现王国维学术成就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王国维家人后续生活来源提供了一定保障。赵万里后数年重编《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对罗刊遗书作了新的勘误、结构调整与文献增列,后出转精。罗振玉为王国维编纂遗书功高而不居,与其晚年与王国维交恶而带来的负疚心理有关。作为第一部具有全集意义的遗书,罗刊遗书奠定了此后诸种王国维全集编纂的重要基础,其价值应得到充分估量。  相似文献   
84.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社会与文化现代转型的"百年激荡"历史时期.此期的思想家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文化策略,力图融会中西,建设民族新文化,它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内在活力和焕发青春的根本动力.徘徊在历史歧路上无所适从的林纾.面对中国光怪陆离的社会与文化现象,成为时代的"伤心人".晚年林纾以"情-礼"调和的言情小说建设他心目中的"和谐王国",企图以此寻求中华民族新的文化坐标."文化力"是一个国家根本的国力所在,因此,我们呼唤当代中国的思想家、当代社会的"伤心人".  相似文献   
85.
2010年3月27日,是林耀华先生百年诞辰。在学术界追忆林先生时,笔者也略做思考,以表尊重之意。林耀华、吴文藻、费孝通等都是燕京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一派深受结构一功能论的影响,注重从经验层面来研究汉人社会。老一辈学者的努力,也让中国人类学在当时获得了世界性成就。  相似文献   
86.
翻译视域下的林纾现象——兼论林纾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的翻译家林纾开创了外国小说评介的先河,但其译作不尽完美,受到了鲁迅、刘半农等人的批评,钱锺书也撰文指出林纾的翻译是讹译的代表.正因为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后人对林纾的印象贬大于褒.使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来描述林译作品所呈现的特征,可引导人们对林纾进行合理的认识、公正的评价及客观的研究.通过对概念的系统论证和对现象产生根源的探究,指出了运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的意义.  相似文献   
87.
按照生计与学术之疏密关系,王国维一生大致以丙辰(1916)年初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学术为主,生计为次;后期则须综合兼顾学术与生计两端,无法过于轻重其间。王国维家境一般。据王国维自述及其尊人王乃誉之日记可知,其一年收入略副衣食之需而已。田租与房租是支撑其早年家用的基本来源,然收租诚然不易。王国维因许家惺之荐任上海《时务报》书记,月薪微薄,令王国维颇为失落,后兼译东文,始觉生计稍安。此后任教通州与苏州两所师范学堂,又赴任清学部总务司行走,此数职事所取薪也只是应付日常生活而已。辛亥革命后王国维随罗振玉东渡日本,寓居京都四年余,大体以理书、编刊、撰述等为生,生活安定而俭朴,学问则日见其大。先有生存,才有学术,梳理王国维早年家庭经济以及其早期生计情况,对于了解王国维如何权衡学术与生计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8.
张矢的  阎娟  王晓雯 《管理评论》2009,(4):90-97,110
本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素禀赋理论实证思路,并以美国进口市场为背景,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在假定中国是劳动力要素丰裕国家的前提下,以中国国家统计局及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公布的1998—2006年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对中国14个不同行业数据期间以市场份额衡量的出口能力与反映行业“要素密集度”、“产业竞争状态”、“规模经济效益”和“行业开放程度”的相关代理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成功验证了要素禀赋理论中Heckscher-Ohlin定理对解释中国出口贸易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9.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原作相比,林纾的译作中出现了许多"增减改",也引来了众多的批评,但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来看,林纾的这种翻译方法背后有着对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权衡以及目的语读者意识的种种考虑,并非信手而为。文章以林纾译作《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为例,阐述了林纾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揭示林纾独特翻译方式的文本内外因素。  相似文献   
90.
通过诸多名家之口,证实林纾是近代历史上译介西方文学成就最高的人;指出林纾相比翻译家的头街,他更愿意以古文家自居。史料证明,林纾创作古文非常认真,而翻译极其追求速度,其古文的功底给翻译带来了奇特的效果。认为,他最早发现西方文学的价值并引进西学,之后又与以西学否定传统文学的激进派展开论战,是一个总想当保守派的革新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